从“锈带”到“秀场”:巴城老丝厂在时光褶皱里绽放文旅新花

【来源: 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王灼华【点击举报】

  “这老丝厂以前黑灯瞎火的,现在天天有演出,比以前热闹十倍!”晚上八点的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火锅的麻辣香气与动感十足的音乐、游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弥漫四周。

  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了第六批四川省工业遗产名单,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成功入选。这座由老丝绸厂蜕变而来的文创产业园区,不仅承载着巴中工业的往昔荣光,更在改造升级中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曾经轰鸣的车间变身沉浸式打卡地,废弃的仓库蜕变为“精神粮仓”,这跨越时空的工业遗产“重生计划”,让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厂房重焕新生,再次脉动。

  老砖墙里的时光折叠

  从“锈带”到“秀场”的蝶变

  暮色中的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热闹非凡,老丝绸厂的红砖烟囱在暖黄灯光下勾勒出硬朗的轮廓。日前,一场音乐盛宴在此上演,百万级粉丝博主王金永带来了首次路演活动,让观众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园区内,极具历史感的烟囱、水塔,在灯光的映照下与充满现代感的音乐舞台相映成趣,工业遗产与现代艺术在这里完美融合。

  市民张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巴中人,见证了巴中丝绸厂的兴衰。“以前丝绸厂可热闹了,是巴中工业的骄傲,后来厂子没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想到现在改造成了文创园,还保留了这些老建筑,每次来都能勾起以前的回忆,巴城真是越来越洋气了!”他感慨万千。

  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前身是巴中丝绸厂,1958年正式成立,曾一度成为巴中地区工业发展的标杆企业,高峰时期员工达2000多人,生产的丝绸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远销欧美,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巴中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工业记忆。然而,在21世纪初的国有企业改制浪潮中,巴中丝绸厂因连年亏损而停产,随着时代的演进,丝绸厂光荣地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如何让老城记忆焕发新活力,服务于人民?2023年,巴州区委、区政府基于老丝绸厂遗存工业空间,围绕“一心、三轴、多节点”的文旅布局,推进园区全面升级改造,打造集特色商业、数字科技、艺术演艺、文创博览、非遗展示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体的多元智慧文化园区。

  “我们利用激光投影设备,在丝绸厂原有的烟囱、水塔等建筑上上演灯光秀,吸引了很多游客。”园区运营部负责人龙思宇介绍,这样的文化活动已成为常态,“每月至少一场主题活动,从啤酒节到音乐会,就是要让老厂房‘活’起来。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和匈牙利进行文化交流,将巴州与世界连接起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享受,也让园区成为展示巴城魅力的窗口。”

  据了解,截至目前,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累计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04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稳定在7000人以上,高峰时日接待量更可达2万人次。周边居民王女士表示,园区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晚饭后一家人来这里散散步,看看演出,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了。”

  从“沉睡厂房”到“活力地标”

  城市发展的新答卷

  走进园区,曾经轰鸣的车间变身沉浸式打卡地,废弃的仓库蜕变为“精神粮仓”,这正是巴城记忆“新旧融合”的独特魅力。

  “以前这一片荒得很,晚上没人敢来。”家住附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园区改造后,她每晚都带着孩子来散步,“有美食街、有小广场,还有演出活动,比以前热闹多了!”

  2025年,园区升级改造完成后,首批入驻的火锅店老板侯茂生算了笔账:“刚开始一天营业额才几千元,现在周末能有2万元左右,多亏了游客多起来。”据统计,目前园区已入驻商家40家左右,带动就业近300人,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巴州区文广体旅局相关人员表示,改造时特意保留了丝绸厂的厂房结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我们不想抹去历史,而是让历史成为‘卖点’。游客来这里既能看老物件忆往昔,也能逛新店尝鲜,这就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

  如今的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厚重的工业风带着扑面而来的时尚感、文创风、地标范儿,园区人潮涌动,多种消费场景和各色文娱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打卡、游玩。

  在市民赵女士看来,园区的变化远不止“好看”:“它让年轻人知道巴中也曾有过红火的工业,让我们这些老工人有了念想,更让城市多了个能聚人气的地方。”

  从机器轰鸣的工厂到烟火气十足的文创园,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蜕变,是巴中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实践,不仅保存着城市的工业记忆,更书写着民生幸福的新篇章。那些在园区里欢笑的市民,那些在老厂房里找到归属感的人们,正用幸福感证明:最好的遗产保护,是让它活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