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瓜果成熟的季节,枣林镇灵山村的百亩葡萄园也迎来了丰收,连片的大棚下一串串饱满的果实垂挂枝头,果香裹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果农们穿梭其间,熟练地剪下成熟的葡萄装入筐中;游客们则提着竹篮边摘边尝,欢声笑语在藤蔓间回荡。这片普通的农田,如今因“一颗葡萄”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在位于灵山村的葡淘哥种植基地里,村民孙琼华正弓着腰给葡萄藤抹芽。“以前要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她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道,“抹芽、疏果这些活儿不累,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我觉得很满足。”基地负责人肖波介绍,葡萄园常年吸纳周边村民务工,让大家从“外出找活”到“家门口上班”,葡萄园成了村民增收的“甜蜜工厂”。
“好葡萄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肖波蹲下身,轻轻托起一串葡萄介绍道。为提升品质,基地为100余亩葡萄搭建了120个标准化大棚,其中20亩大棚由东西部协作资金入股修建,为葡萄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设施保障。通过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生长环境,全程施用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此外,每串葡萄都套上了纸袋,既防虫又提升糖分积累。加之灵山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葡萄糖度可达22-23个点,咬一口汁水四溢,甜而不腻。
“今年阳光玫瑰、夏黑、巨峰等10余个品种齐上市,总产量预计20万斤。”肖波翻开记录的销售订单,脸上洋溢着自信,从7月26日开园至今,线上线下订单不断,预计销售额可达170-18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30万元入股葡萄园,每年可获得1.2万元固定分红,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为东西部协作提供了可持续的共赢模式。
葡萄园的甜蜜不仅装满了果农的腰包,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脚步。周末的葡萄园里,游客谭娜正带着孩子体验入园采摘的乐趣。“这里不仅可以采摘到最新鲜的葡萄,还能吃农家饭、买土特产,我们每年都来。”她手中的篮子里装满了阳光玫瑰和巨峰葡萄,“种植的品种多,价格比超市还实惠!”
“过去担心卖不掉,现在愁不够卖。”肖波的底气来自“线上+线下”的订单式销售模式,将灵山葡萄销往全国各地,彻底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今年我们只管种,不愁销!”肖波指着正在打包的快递箱笑着说道。
谈及未来规划,肖波有着清晰的方向:“下一步计划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扩大阳光玫瑰等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完善分拣、包装等相关处理设施,将‘灵山葡萄’的品牌打得更响,吸纳更多村民加入,让大家跟着葡萄产业一起增收,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增收的可持续之路。”
从田间到舌尖,从产业到旅游,灵山村的葡萄串起了一条覆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这颗小小的果实,正以“甜”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