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困轮椅却心向阳光!我们能做什么?帮杨志林找一份兼职!

【来源: 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林炜哲】【点击举报】

  “爸爸妈妈,我会照顾好弟弟,你们放心……”镜头前,坐在轮椅上的杨志林轻声说着对父母的牵挂,也道出了自己的小心愿——找一份就近或居家的兼职,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这名因手术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的年轻人,用20年的坚韧,在轮椅上撑起了自己与弟弟的生活,更活出了不向命运低头的模样。

  命运坎坷

  却把日子过出暖意

  三岁时,杨志林被确诊脊柱脂肪瘤,小学一年级的暑假,一场本为“根治”的手术意外误伤神经,让杨志林从胸口以下失去知觉,从此与轮椅相伴。“冬天把热水袋放腿边,烫伤了都没感觉。”提及身体的不便,他语气平静,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

  迷茫沮丧的时刻并非没有,8岁那年,他曾在床上使劲按压双腿,渴望站起来却徒劳无功,哭过后还悄悄求神拜佛。改变他的,是一本关于“平常心”的书,“现在回头看,当时还挺好笑的。”如今的他,早已把困境酿成了从容。

  父母离婚后,杨志林长期寄住在大伯家,“没有他们,我可能就是个文盲。”家人的鼓励如一束光,“别灰心,要坚强”的叮嘱,让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

  轮椅上的“超级哥哥”

  守护弟弟成长

  如今,22岁的杨志林独自照顾6岁的弟弟,每天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半起床做早饭,送弟弟上学后收拾家务、完成工作;下午4点半开始准备晚饭,接弟弟回家后辅导作业、陪玩……“无障碍设施做得好,接送弟弟没难度。”他笑着说,唯一的“小难题”是陪玩,为此特意买了瑜伽球,和弟弟玩“定点接球”的游戏。

  在弟弟心里,哥哥需要自己照顾,而他更愿意当哥哥的小帮手:踮脚帮拿柜子上的东西、学着晾衣服、慢慢拖地,动作虽笨拙,却做得格外认真,乐此不疲。“他知道我的情况,很懂事。”提及弟弟,杨志林的眼里满是温柔。他总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弟弟,“想让他成为积极自信的人,就像我努力活成的样子。”

  从“想工作”到“有工作”

  他在新媒体里找到价值

  2024年下半年,一次在公园的偶遇,成了杨志林人生的转折点。他遇到一位残疾小姐姐,在对方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居家的新媒体编辑工作,负责宣发内容。“公司培训很详细,没有什么困难。”尽管曾尝试过用AI在今日头条写文章,却不算“正经工作”,如今这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让他充满了成就感,“找到工作的那一刻,我特别开心。”

  性格有些孤僻的他,虽不太擅长人际交往,却在工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可家庭开支的压力,让他萌生了找兼职的想法,“想找能在家附近,或者能在家做的活,手工活儿也可以。”他坦言,身体条件和学历是自己的顾虑,但更怕兼职会影响照顾弟弟和现有的工作。

  向阳而生

  把温暖传给更多人

  “你的价值从不由身体的不同来定义。”这是杨志林想对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说的话。在他看来,每一次认真生活、主动尝试,都是在为人生添彩。而那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也让他心怀感恩——“上不去坎儿,会有人突然在背后推一把”,这些温暖,成了他前行的力量。

  如今,杨志林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兼职,“减轻家里的负担,也让爸爸妈妈能早点回家。”这位轮椅上的向阳者,用坚韧书写着人生的答卷,也盼着一份小小的机遇,能为他的生活再添一份底气。如果你愿意为他提供帮助,不妨伸出援手,陪这位努力的年轻人一起,把日子过得更有盼头。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记者,“搭好群众与政府的连心桥”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我们把他的日常做成短视频,只为让大家看见:这个高位截瘫的年轻人,正用双手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写稿时,特意把“居家或就近、手工活优先”的需求标得明明白白,生怕错过任何一丝能帮到他的可能。

  采访结束后,巴州融媒通过微信、抖音、APP传播他的故事,同时还对接了区妇联、区残联以及本地企业,就想为他找个“能顾上弟弟又能挣钱”的岗位。如今,已有爱心人士发来消息,愿意为他提供就近的兼职工作。

  其实我们知道,帮他找的不只是一份兼职,更是守护一个年轻人“靠自己撑起家”的体面。这座“桥”搭得值——一头连着群众的盼,一头接着社会的暖,只愿更多人能伸手帮一把,让他眼里的光,永远亮下去。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