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镇鳌溪村的田埂上,80年前那声“跟着红军闹革命”的呐喊仿佛仍在回荡;在太行山深处的战壕里,他带领战士们抗击日寇的枪声似乎还未停歇。他叫苟在合,一名从大巴山贫苦农家走出的红军战士,一位在抗日烽火中淬炼出的铁血战将,更是一位用生命践行“为民族解放而战”誓言的巴州赤子。

图中为襄樊战役牺牲的英雄团长苟在合(中)与政委陈绍富(左一),参谋长杨毅(左三)合影。
1914年,苟在合出生在巴州区鳌溪村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地主的盘剥、苛捐的重压,让他从小就看清了旧中国的黑暗。1933年,红四方面军挺进巴中,“打土豪、分田地”的红旗插遍大巴山,19岁的苟在合攥着拳头对乡亲们说:“这才是为咱穷人撑腰的队伍!”他带着同村三名青年毅然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在长征的磨砺中,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苟在合编入129师先遣支队,随张贤约、张南生奔赴太行山区,投身敌后抗日战场。彼时的太行山,日军烧杀抢掠,汉奸特务为虎作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苟在合带着一身长征练就的硬骨头,一头扎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战斗中——他既是指挥员,带领战士们在山林间与日寇周旋;也是宣传员,走村串户发动群众,组建抗日自卫队;更是守护者,用生命护住百姓的安危。

后排中为苟在合
在太行军分区32团任副团长时,苟在合留下了一段至今让部队官兵铭记的英雄事迹。一次,日军为搜寻他的部队,将当地百姓强行关进一座废弃矿井,甚至丧心病狂地投掷毒气弹,许多无辜百姓倒在毒气中。当苟在合率部星夜驰援赶到时,矿井口弥漫着刺鼻的毒气,他红着眼眶冲进现场,一边组织战士抢救幸存者,一边指挥部队追击逃窜的日军。战斗结束后,他跪在矿井边,对着幸存的百姓深深鞠躬:“是我们来晚了,让乡亲们受苦了!”这份对百姓的愧疚与担当,成了他此后每一场战斗的动力——他深知,自己扛的不仅是枪,更是百姓的信任与希望。
1940年,苟在合所在的部队与宗书阁率领的起义伪军合编为129师新11旅32团,这支由“红军骨干+起义战士”组成的队伍,在他的带动下很快成为抗日劲旅。百团大战期间,太行山区的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凭借装备优势疯狂反扑,妄图摧毁抗日根据地。苟在合带领全营战士,在狼牙山附近的一处隘口坚守了三天三夜,敌人的炮弹把山头炸得寸草不生,他带着战士们用石头、刺刀与日军拼杀,好几次子弹打光了,就抱着炸药包冲向敌阵。战友们劝他退到后方指挥,他却拍着胸脯说:“营长的位置在最前面!”最终,他们不仅守住了隘口,还缴获了日军两门迫击炮,为百团大战的局部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敌后抗战的岁月里,苟在合的“勇”与“智”同样令人称道。面对日军的“扫荡”与“蚕食”,他总结出“麻雀战”“破袭战”的战术:白天,他带着战士们隐蔽在山林,利用地形袭扰日军运输队;夜晚,他组织群众破坏日军公路、桥梁,让敌人的补给线陷入瘫痪。有一次,日军集结重兵围剿根据地,苟在合故意暴露少量兵力诱敌深入,自己则带着主力绕到敌人后方,端掉了日军的弹药库。当日军慌乱撤退时,他又率领战士们沿途伏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当地百姓都说:“有苟营长在,鬼子就别想踏进根据地半步!”
这份在抗日战场上锤炼出的血性与担当,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愈发耀眼——他率部参加上党战役、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剿灭“小保队”,直至1948年襄樊战役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在襄樊战役中喊出“闪开!”的襄阳特功团团长,早已在抗日战场上用一次次冲锋,诠释了何为“民族大义”,何为“军人本色”。

苟在合
80年过去了,太行山的风还在讲述着他的故事,襄阳烈士陵园的铜像依旧挺拔,“襄阳特功团”的战旗在国庆阅兵式上迎风招展。苟在合的孙子苟晓波说:“爷爷常说,他打仗是为了让后辈不用再打仗。”如今,他的愿望早已实现——大巴山的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
从大巴山到太行山,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场,苟在合用一生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他是巴州的骄傲,是四川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望这位老红军的抗日征程,不仅是为了缅怀一段历史,更是为了传承一种精神——那种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民族气节,那种心系百姓、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