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金融机构数中西部第一 “十四五” 川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来源: 四川日报 彭瑀珩】【点击举报】

       编者按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六稳”“六保”,从防化风险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四川金融业以聚合之力,牢牢守住底线,支撑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2020亦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回顾来时路,四川金融业走过了怎样的征程,又将如何开启新的未来?新年伊始,四川金融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主要负责人接受了记者专访。

  省政协副主席、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 欧阳泽华

  在新的起点上,助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我省金融业总体发展态势如何?

  欧阳泽华:过去几年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速,为金融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三五”以来,全省金融业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金融市场规模、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产业贡献不断壮大,基本形成涵盖银证保等领域,组织形式齐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金融业总资产已经突破11万亿元,金融机构数量稳居中西部第一。

  去年11月,我省首家省级银行——四川银行开业运营,这是我们在培育金融业领头羊上的一次有力尝试。接下来,还要继续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发展质量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记者: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发挥了哪些作用?

  欧阳泽华:近年来,四川金融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围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5+1”现代工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等重点领域及700个重点项目,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为优化融资结构,我省持续实施“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推动债券优先发展战略;举办四川省IPO培训会,多措并举提升直接融资水平。

  地方金融组织也充分发挥补充作用,如地方融资担保、信用增进公司强化增信分险功能,为企业提供投资、增信、分险等多元化服务;省内小贷、融资租赁、典当、商业保理公司积极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展新增或展期业务等。

  记者: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展如何?

  欧阳泽华:总的来说,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从几处细节可见一斑:五年前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单中还看不到成都的踪影,但在最新一期,成都已成功跻身50强,位列第四十三位,创历史新高,居国内第五位。在最新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成都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位列第五位,较2015年提升了1位。

  记者:展望“十四五”,我省金融业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欧阳泽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抢抓这一重大机遇,我们已与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签署《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备忘录》,将联手推动两地经济金融发展,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方面也迎来重大机遇,将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全省金融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当然,随着国际国内环境新变化,金融业在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我们将更加奋力拼搏,一路奋发向前。 (记者 田姣)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 严宝玉

  量质齐增,提供更有力融资保障

  记者:如何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十三五”期间四川金融业发展的亮点?

  严宝玉:这五年,四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增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如果用一个词来简单概括,应是“量质齐增”。

  “量”是指融资总量再上新台阶。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7.06万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倍;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余额1.14万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5倍。“质”是融资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基础设施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十二五”末的2.5倍和1.4倍,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远高于总体贷款增速,民营经济贷款加快增长。同时,融资成本也显著下降。

  记者: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在川落地见效情况如何?

  严宝玉:我们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引导和撬动作用,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引导金融业支持防疫与经济恢复。如推动总行3000亿元、5000亿元、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快速精准在川落地;以“央行再贷款资金+财政贴息奖补”等方式,创新推出“战疫贷”“稳保贷”“科创贷”产品等。

  记者:让资金直达实体经济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严宝玉:为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和稳企业保就业的重要托举作用,我们制定实施了“两个计划”“四大行动”,开展了“三访三问三送”“‘贷’动小生意,繁荣大商摊”等主题专项金融服务行动。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对457.4亿元到期普惠小微贷款本金办理了延期;全省金融机构累计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681.9亿元。

  同时,分层分类开展融资对接。截至2020年11月末,引导金融机构在“天府信用通”上线1491款信贷产品,促成融资2.96万笔、2609亿元。举办省市县三级融资对接培训会1341场,2.7万户线下重点对接企业中已有2万户获得授信,居全国第二。通过“抗疫情、稳外资、稳外贸”系列活动,开展168场对接,达成贸易融资金额739亿元,护航四川外向型经济发展。

  记者:金融如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严宝玉:我们牵头建立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府与金融密切互动的工作格局,创新“分片包干、整村推进”“金融扶贫双向联络员”等工作方式,推广“扶贫再贷款+”“政担银企户”等贷款模式。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034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80%,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195亿元,是2015年末的3.96倍;贫困村基础金融服务和贫困户信用评级均实现100%全覆盖。

  我们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出金融源头活水作用,并深入对接四川“十四五”规划和重大部署,提供更有力的融资保障。 (记者 卢薇)

  中国银保监会四川监管局局长 陈育林

  服务大局,坚定地践行金融担当

  记者:过去五年,四川银行业和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陈育林: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考验,我们全力强化窗口指导,加大金融资源供给,通过印发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专项督导、监管约谈等方式,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下沉重点,以确保金融“活水”直接高效流入实体经济。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11万亿元,列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位,“十三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速12.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7个百分点,存贷比由2016年的67.34%上升至2020年的80.57%,保险密度由2015年末的1545元/人提升至2019年末的2566元/人,有力支持了四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记者:促发展打出了怎样的组合拳?

  陈育林:这五年,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年1/3以上的新增贷款投向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全省重点项目建设;险资入川规模已达3747亿元;通过债委会机制,累计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9148亿元;制造业贷款5337.75亿元,2020年新增金额约为前两年新增之和的2倍。

  我们推出支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5条措施,助力最后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目前空白乡镇网点覆盖规划全部完成,县域存贷比大幅提升。我们联合相关单位制定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措施共计67条。全省银行机构累计为超过1931亿元贷款本息作出延期安排,通过减费让利等形式,为中小企业“省钱”约68亿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我们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细致梳理项目和政策,全省银行业支持双城经济圈贷款余额超2.9万亿元,保险机构为双城经济圈企业和个人提供风险保障超5.7万亿元。

  记者: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和保险业如何精准处置重点“隐患”?

  陈育林:“精准拆弹”,成功组建四川银行,有力化解两地城商行风险,并推动高风险农合机构全部“摘帽”,分类施策化解村镇银行风险;发挥债委会作用,稳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对重点企业实施名单制管理,推动“僵尸企业”出清、产能出清、债务出清。

  记者:未来五年,四川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重点是什么?

  陈育林:“十四五”期间,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整体框架下,四川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加,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处置。将推动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金融产品体系,增强金融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卢薇)

  中国证监会四川监管局局长 韩少平

  深化改革,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

  记者:过去五年,四川资本市场取得了哪些成绩?

  韩少平:“十三五”期间,资本市场功能充分发挥,为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五年间,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超1.29万亿元。特别是2020年,实现直接融资4206.6亿元,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总结为“四个突破、一个下降”:直接融资首次突破4000亿元;新增和过会待注册、待发行企业突破20家,科创板“四川军团”实现零的突破;上市公司总市值首次突破3万亿,较年初同比增加71%;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债突破新高,融资1592.98亿元;股票质押风险显著下降,全年净化解7家公司高比例质押风险,全省资本市场风险整体可控。

  记者:四川上市公司和后备上市企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

  韩少平:总体来看,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四川共有13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首次突破3万亿。从2020年三季报来看,四川上市公司在营业收入指标、净利润指标、投资活动支出数据等方面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总额增速也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随着创业板、科创板改革落地,以及四川“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的实施,我省后备上市企业呈现出“两个转变”,即从传统行业为主向科技型行业为主转变,从单一制造业向行业结构丰富转变。四川91家后备上市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就占据45家,涉及生物医药、IT、通信等多个新兴行业。

  记者:如何推动四川企业上市?

  韩少平:我们主要从强宣传、抓培育、建平台三方面全力推动川企上市。“十三五”期间,我们深入分析全省企业资源,梳理重点后备企业,开展了“市州行”系列调研,做好重点企业推介工作。联手地方政府和各类平台开展对接活动,积极引导各类投资机构与上市后备企业进行投融资对接。

  记者:资本市场改革步伐日渐加快,四川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重点发力方向是什么?

  韩少平:四川资本市场的确面临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如上市培育工作机制还需优化,上市公司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匹配,中介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较弱,上市公司风险防范化解任务依然艰巨等。但我们也看到,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已经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发挥产业、资本、技术三者结合的力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

  我们有三个方面的计划部署。首先是大力支持川渝两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着力推动四川成为中西部资本市场要素最齐备的省份。其次,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在川渐次落地,包括大力支持企业发行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中介机构能力建设、推动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力度等工作。最后,要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风险有序缓释。对于“十四五”,四川证监局将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中枢功能,助力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