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五共和美新庙”发展品牌
“一核”: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地位;
“五共”:难题共商、难点共治、网格共建、产业共富、成果共享。
9月的巴中大地一派秋色。走进巴州区水宁寺镇新庙村,干净整洁的村道旁绿植相映成趣,村民议事点里不时传出热烈的讨论声,果园中党员志愿者正手把手指导农户修剪枝条……田间处处洋溢着和谐奋进的活力。
近年来,新庙村以“一核五共和美新庙”为发展品牌,将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通过难题共商、难点共治、网格共建、产业共富、成果共享,把村民拧成“一股绳”,让昔日普通村落蜕变成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
议事厅里“唠家常”难题共商解民忧
“之前村里想搞枳壳种植基地,土地流转的事一直谈不拢,多亏了‘议事平台’,大伙坐一起把话说明白,这事才得以顺利推进。”说起村里的“对话式”共商,村民王大爷打开了话匣子。
在新庙村,“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绝非一句口号。村党组织牵头搭建了村民议事厅、庭院议事会、线上议事群等多样化平台,每逢村里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大事,党员干部就会主动当起“召集人”,把村民请到一起说想法、提建议。前不久,针对小组道路硬化工程、村主干道拓宽工程,党员李德带头在议事会上提出“先易后难、错峰施工”的建议。经过“讲诉求、议方案、办实事、督进度、评效果”的闭环流程,最终确定的施工方案既不影响村民出行,又加快了工程进度,赢得大伙一致认可。
如今,新庙村村民参与村务决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路灯安装位置到灌溉水渠修缮,大小事都由“众人商量着来”,累计解决土地流转、人居环境整治等难题20余件,村民的“金点子”变成了村庄发展的“好方子”,民主议事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多方携手“齐发力” 共治共建暖民心
“张婶,您别着急,邻里纠纷这事儿我们坐下来慢慢捋,都是邻里乡亲,别弄得那么大的气。”在新庙村调解室,“五老协会”老党员安兴德正耐心劝说村民。这支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组成的队伍,正是村里矛盾化解的“主力军”。
为打造“无讼村居”,村党组织以“多元化”共治为抓手,让“五老”人员发挥“人熟、事清、身正、腿勤”的优势,每月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党员干部主动跟着“五老”走村入户,一起把矛盾化解在田间、庭院。今年来,全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 98%以上,未出现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与此同时,村党组织还将全村划成一个网格,组建“邻里守望”“人居环境整治”两支志愿服务队,党员带头加入。每月,志愿者们都会分片开展服务:帮独居老人打扫屋子、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清理村道旁的垃圾……“现在村里不管谁家有困难,总有党员和志愿者主动帮忙,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村民刘大妈笑着说。
产业兴旺“富口袋” 成果共享乐开花
“以前种庄稼靠经验,收成没有保障,现在党员带头学技术,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我家种的枳壳去年就卖了3万多元!”新庙村种植户陈大哥满脸喜悦地说。
村民们忙着清理采收的麦冬。(资料图)
新庙村党组织深知,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发展产业是关键。围绕枳壳、黄金梨等特色产业,村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培训,党员先学一步、先试一筹,再把技术手把手教给村民。如今,全村不仅种植枳壳276亩、麦冬50余亩、黄金梨200余亩,还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产业发展起来了,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村党组织建立专项帮扶基金,党员带头捐款,定期为困难家庭、残疾人、留守儿童送去关怀;探索“集体经济补助参保提质”机制,让村民参保更积极。村里还修缮了文化广场、新建了图书室,一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扶”的和谐画卷在新庙村徐徐展开。
新庙村的党建品牌是水宁寺镇的一个缩影。水宁寺镇党委副书记肖智明介绍,该镇党委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创新实施“一村一品”党建品牌培育计划,通过品牌化运作、项目化推进、系统化提升,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民生服务、文明新风深度融合。例如,走马村发展“电商助农”,以党建为纽带,依托省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等驻村帮扶力量,将企业资源“嫁接”到乡村,用市场化手段激活产业、带富村民,推动电商助农、产业兴旺的党建品牌。还有始宁社区的“连心桥”、枇杷村的“红白新风”等品牌协同发力,形成“组织有活力、治理有方法、群众有获得感”的基层党建新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一村一品’党建品牌矩阵,通过建强电商助农链、拓展移风易俗新路径、深耕青年人才沃土,全力打造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水宁样板’,奋力书写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治理优的时代答卷。”肖智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