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清晨,巴州区平梁镇相坪村的枳壳产业园薄雾还未散尽,村民岳吕仁便提着装满肥料的小桶,弓着腰在一棵枳壳树旁忙碌起来。他手持木棍,沿着树冠边缘在地面整理出一个规整的圆形浅沟,随后将肥料均匀撒入浅沟中。
“这可是技术活!”岳吕仁指着树冠说,“树的根须范围和树冠幅差不多大,这样施肥,营养就能精准‘喂’到根部,吸收快、浪费少!”不远处,数十名村民正以同样方式为枳壳树“定制营养餐”。
这片枳壳园是相坪村致富增收的“黄金地”。2019年,该村开始试种中药材。“头两年压力大得很!”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本文回忆,枳壳树需3—5年挂果,前期投入高、见效慢,加上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成熟,年产值一度徘徊在3000元左右。
为了解决当前困境,杨本文带领村民探索“以短养长”的套种模式,在枳壳树下套种黄豆、玉米等粮食作物。“黄豆根上的根瘤菌是天然的氮肥厂,既养地又抑草,每亩可增收20元!”杨本文算的这笔账让村民眼前一亮。去年,套种的黄豆亩产突破了200斤,总收益达8万元;今年,枳壳种植技术经过再次改良,预计产值可达20余万元。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护。杨本文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枳壳防病治虫的要点:“夏季重点防炭疽病,冬季清园要彻底,施肥得按冠幅‘画圈’……”他坦言,过去村民凭经验粗放管理,如今有农技专家定期驻村指导,连施肥深度、沟宽都有严格标准。“专家说按照冠幅施肥能让肥效提高三成,去年试了果然树势更旺,挂果量也多了两成!”杨本文笑着说。
漫步在该村的产业园中,1200亩的中药材“矩阵”令人兴奋——高处的枳壳树舒展枝干,低矮的丹参、姜黄在垄间铺成绿毯。这种“立体种植”不仅让土地利用率提升了40%,更催生了多元增收链。
“在园区务工一天挣60元,自家还承包了2亩地种植经济作物,年底分红加销售能落袋1万余元!”村民岳恩敬笑着说,像他这样的“双薪农民”,村上已有百余人。73岁的岳介仁更是通过在园区务工和发展庭院养殖、菜园种植三头并进,年收入轻松突破2万元。
薄雾散尽,产业园内的村民还在继续忙碌,他们弯腰播撒的不只是肥料,还是越来越有奔头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