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长滩河村
长滩河村入村道路
长滩河村产业部分园区
长滩河村农民夜校、晏阳初讲堂
长滩河村部分新居
本报记者 赵陈 彭昶润 张海军
“我们这个小山村几十年也不如这两年变化大。”“感谢共产党,感谢党委、政府的好政策。”……
今年4月,省委书记王东明亲临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视察时,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讲述村里喜人变化。这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是村民们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真实表达,而且这一个个喜人的变化,在长滩河村还不断在发生。时隔数月,该村又被省人社厅评为“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
“霞光映照新乡村,山青水秀入画来!”近年来,长滩河村抢抓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纪委的帮扶下,全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丽长滩,强基建改环境新村新面貌
沿着一条6米宽的柏油大道驶入长滩河村,道路两旁的格桑花开得正艳,一株株风景树整齐排列、笔直挺拔,如卫士般守护着道路。一座座具有浓郁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巴山新居紧邻大道,聚居点里,平坦的水泥路连接着各家各户,休闲广场、运动设施、绿化带、路灯等一应俱全,房前的微菜园里,各类时令蔬菜长势正好。青瓦白墙的两层小楼与青山绿水相融,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盎然。
“祖辈都是农村人,我在这山上也已住了几十年,由于双腿不便,基本没出过门,这辈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处好房子,多点时间到户外活动活动。原本以为这愿望也只能空想了,做梦也想不到竟然能实现,而且住的房子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村民苟忠玉现年65岁,双腿残疾,原居住在山腰上,只有一间独房子,家中生活十分困难。精准扶贫的政策给他家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在各方帮扶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今天7月,他顺利搬进了聚居点里的廉租房,不但日常生活方便许多,平常一个人都可以坐着轮椅在村里转转路,与乡亲的交流多了,心情舒畅了,老人的身体也好多了。
据介绍,长滩河村地形两山一沟,土壤贫脊,十年九旱,基础设施薄弱,曾仅有一条通村公路,村民们常年过着爬坡上坎、肩挑背磨的日子。道路、水利、住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特别是市纪委挂包帮扶长滩河村后,该村狠抓基础建设,全力改善生活环境,仅两年时间,全村面貌可谓翻天覆地。
目前,长滩河村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和巴山新居项目,新建聚居点3处,共计158套新居,建廉租房12套,拆除危旧土坯房208套,现新居点已入住72户;全村拓宽村道路4.3公里,建桥1座,新建日供水量6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1座,建坝高8米、储水量2万立方米拦河坝1座,切实让全村群众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新建“1+6”公共服务中心一处880平方米,规范设置电商中心、村卫生室、文化室、信息资源室、农民夜校、晏阳初讲堂等;新建活动广场2处共1000平方米,配备了运动设施、娱乐休闲设施。
“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行走都有困难。那时候想休息了,也就只有在田坎上坐一坐。谁曾想这才几年时间,在村里走一走就像是在逛公园。”每到闲暇时,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约上乡亲在村子里逛一逛,谈谈家常,尽情享受着这惬意的生活。
蓬勃长滩,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民得实惠
中午刚吃过午饭,10余位村民便拿着镰刀,背着背篓出发了。
“我们这是去产业园里锄草,老板催得紧,中午就顾不得休息了。”村民们笑着告诉记者,同时加快了脚步。
随村民来到园区,只见一株株桃树、李树从山腰到山顶呈梯田式顺着山势种植,站在高处一眼望去,看不清边界,数以万计的树苗正迎风招展。时值冬季,此时的园区稍显冷清,但从那些茂盛的枝叶、村民的笑脸中依然能感受到这产业的兴旺。
园区里,不断有村民到来,他们一边忙着手中活儿,一边聊着家常,不时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年纪大了,远一点的土地就没体力做了,只有荒着。有时看着自己家的土地里长满杂草,心疼啊!”正在地里锄草的村民杨秀忠现年63岁,老人和很多村民一样爱惜着自家的土地,但又很无奈。去年,村里组织要发展果树产业,老人将土地流转了出来,现在每当他看到地里茂盛的树苗,这份土地情结总算释然了。“虽然这些果树不是我自己种的,但是只要地没荒着,我就是高兴的,而且每年还有上千元的土地流转费,两全其美啊!”
长滩河村因地势限制无支柱产业、无特色产业,村民家庭收入主要以劳务收入为主。同时,因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全村大部分土地撂荒。市纪委挂包帮扶该村后,与村“两委”一道多次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该村查看地势地貌,科学研判适合该村长期发展的产业。最终,在省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整村种植优质桃树和李树,林下套种丹参、菊花。并成立了巴中殿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业运作。
“长滩河村按照‘产业围着新居转、新居倚着产业建’的思路,发展以开花的果树、中药材为主的致富产业。目前,全村已栽植桃树、李树1600多亩,林下套种白芍、丹参、菊花等中药材,千亩果药产业园已经建成。”市纪委干部、长滩河村“第一书记”李润生对产业发展满怀信心。“现林下种植的菊花正在采摘,预计产量达10万斤。其他果树、巴药长势良好,明年这里将会是桃红李白,花果飘香的美景。”
带动村民致富是发展产业的目的,而长滩河村的产业村民们可人人入股分红,真正让产业发展惠及每一个村民。该村产业股份分为群众自然股、贫困户优先股、社会融资股等,村民人均至少1股,贫困户则在5股以上。该村水果和药材一旦全面销售,村民均可实现人人是股东,年年享分红。同时,该村通过“农民夜校”、专家讲座等方式传授实用种植养殖技术,让村民不仅可以享受产业园区带来的效益,也可自主发展家庭产业。目前,除整村桃李和巴药产业外,已培育伊缘假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1家,开办农家乐12家,26户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的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紧随打造乡村旅游环线的机遇,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桃李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让村民的增收项目更加多元化,早日实现全村脱贫奔康。”村“两委”班子对未来产业发展定位早已胸有成竹。
富裕长滩,村民人人有活干增收上万元
正值菊花采摘季,长滩河村菊花园里,村民们正争先恐后地采摘着菊花,整个园区忙碌而有序。
“菊花采摘是按量计费的,所以动作麻利点,一天能挣60、70元,一个月干下来多的时候能有1800元左右的收入,这对我一个老太婆来说,是很不错的了,而且离家也近,家里的活儿照样不耽误。”年近70高龄的村民苟忠莲乐滋滋地说,虽然说着话,老人手中也没闲着,她采摘的速度一点不比年轻人慢。据介绍,苟忠莲老人的家属及女儿多年前不幸去世,仅靠儿子微薄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对于儿子的辛苦,老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总想着能有些收入来分担儿子的压力,村里发展产业为她困难的生活带来了转机。村干部特意安排她就近在产业园区做些锄草、施肥等简单活儿,丰收时她也跟着做采摘。加上土地费和分红,一年她一个人就能有上万的收入。
一位高龄老人,在家门口一年轻轻松松增收上万元,这不得不说是一件稀罕事儿,但这在长滩河村不是个例。
“园区几乎天天都有活干,公司与全村1000多名村民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并优先解决贫困户务工,安置了数十名贫困劳动力长期就业。”巴中殿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山也是长滩河村村民,曾在外地有良好的发展,为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康,得知村里发展产业,他毅然挑起了重担。“全村90%以上在家劳动力都可不定时在园区务工,少则一天50余人,多则100多人。动作快的,一个月的收入可有20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600元左右,而且工资历来是按期支付,从未拖欠。”长滩河村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就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殿春农业公司已获得了部分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奖补,这既减轻了公司压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
为增加村民的就业能力,长滩河村把实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产业园区、农家院户,依托“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邀请省农科院老师和市、县果药农艺师、农技专家,以及村里致富能人等专兼职教师,现场教学,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种植、管护技术。同时,依托全村产业园区视频系统,对教师的授课、学员的学习等情况实现全程监控管理。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帮助老百姓掌握了致富技能,成功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设置了公益性岗位,让不便发展产业或进园区务工的贫困群众也有了就业之路。
“因为身体不好,又要照顾两个孙子,村里就安排我打扫公路,工作比较轻松,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在干部们的指导下我自己还在家养的羊和鸡,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村民杨秀忠满怀感激地说。
礼义长滩,树新风讲文明人和村美
“家美人勤尚礼崇孝礼义长滩共建新家园,乡野山村脱贫攻坚改天换地除旧貌,长滩河人饮水思源致富奔康展新颜,精准扶贫产业富民城乡一体同圆幸福梦。”在长滩河村村“两委”办公室门前,这一副对联显得格外醒目,简单的几句话充分展示了长滩河新村面貌及人文精神。长滩河村在全力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尚礼、崇孝、感恩的长滩河人逐渐打响了“礼义长滩”这张名片。
该村以农民夜校为平台,开设固定课堂进行感恩、法治等教学,并充分利用市纪委开展“一句话、一辈子”的活动,在全村延伸开展了家风家训收集,大学生表彰、最佳文明户、长滩孝星评选等活动,既提升了村民素质,又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该村多次邀请纪委干部、司法所干警、派出所民警到夜校讲授基层治理、依法维权等课程。利用矛盾纠纷调解,现场讲授相关的法律知识,让群众提高法治意识。今年以来,全村已经实现了“零上访”。
“帮扶之初,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礼义长滩’为核心,打造以‘礼义’和‘孝廉’为内容的‘四好’美丽新村的定位。”李润生介绍说,尽管全村基础设施建好了,但是村民的习俗、餐饮、礼仪、待客都需要从头培训学习。该村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组织村民进行相关知识学习,还与化成职中联合,实行“夜校+学校”模式,在职中开设专班,聘请专业老师授课。
长滩河村通过“农民夜校”、入户宣讲等方式,真正让群众学到了技术,懂得了政策、明辨了法理、知道了感恩。全村上下形成了“人人知恩感恩、个个知耻后勇、处处体现和谐”的时代风尚,为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礼义长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促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市纪委在帮扶期间提出了“廉洁脱贫”的口号,狠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纪律教育,依托市法纪教育基地,分批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到基地接受法纪教育,群众监督意识、干部的清廉意识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