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乡寨子包村是2014年省定贫困村,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2亩,辖五个社,现有农户368户11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67人,2017年,全村将要完成31户132人脱贫,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自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实施以来,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创新机制激发新鲜活力,因户施策发展增收产业,励志打赢脱贫攻坚摘帽战。
一、产业增收解决“两不愁”。解决“两不愁”的核心在增收。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全村现成立专合社7个,家庭农场1个,重点发展农业产业,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将15户贫困户4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和34亩土地折股量化,入股到金大寨等7个专业合作社,发展草莓、葡萄、柑橘、时令蔬菜等果蔬800余亩,丹参等药材600亩。依托成熟产业基地,助推“产业+就业”双业驱动机制,搭建劳务平台,聘用固定用工40余人,临时用工80余人,帮助解决17人贫困人口就业问题,按照男70元/天、女60元/天打卡计工,务工群众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变为园区生产力。二是“万元增收工程”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除去举家外出、缺少劳动力21户,剩余48户按照因户施策的原则,户户规划万元增收项目,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区政府安排的1300元/人的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和帮扶资金,发展万元圈45户、万元田46户、万元水22户、万元店4户、万元林16户。截至目前,全村共争取产业发展奖补资金23.4万元,实现了万元增收项目全覆盖,人均年增收入1500元以上。三是政策性补助兜底保。根据村情实际,将村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300元/人)入股到政府平台公司,按10%的比例获得稳定收益。同时对5户无法通过产业就业扶持脱贫的贫困群众,实行“两线合一”等政策,进行分类调节补助,确保收入年年有增加。
二、安居建设夯实“三保障”。解决“三保障”的关键是有安全住居。一是集中建。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建设小组团、中心村各1个,安置140户5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246人。二是就地改。对未进入聚居点散居农户(包括非贫困户)的危旧土坯房,坚持建、改、保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风貌塑造或维修加固,确保住得安全、住得舒适。根据区住建局对全区土坯房的鉴定成果,全村23套C级危房全部纳入改造,按照8500元/户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外墙、内墙、厨房、厕所、卧室、水电进行整治改造;3套D级危房全部拆除重建,按照1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实现群众人人都有安全住房。
三、挂包驻帮改善“穷面貌”。积极推进 “万名党员干部挂包驻帮脱贫攻坚”行动,以发展庭院经济为核心、以创建四好村为抓手、以建设入户路为基础,全面提升村容户貌。区、乡22党员干部挂包驻帮全村69户贫困户,切实做到挂联领导牵好一个“头”,包村单位建好一支工作“队”,第一书记搭好一座“桥”,农技员授好一门“艺”,挂包干部用好一颗“心”。围绕 “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具体指标,实行户户见面,摸清致贫原因,找准脱贫方向,制定帮扶措施,达成脱贫“心愿”。一是规划培育庭院经济。通过帮助贫困户购买鸡、鸭、鱼苗,建设圈舍、开挖池塘,扩面提升生产规模,培育稳定增收项目。二是建设实施入户道路。按照“一户不漏”的原则,从散居农户家门口反向规划50m,将入户路改造为水泥路、石板路,同时加强房前屋后阴阳沟、院坝的整治,达到“庭院无泥”的标准。三是引导创建“四个好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依托全区“脱贫典型”“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新风尚,改善“庭院形象”,争取年内创建省级“四好村”。深入开展“干群一家亲、脱贫心连心”活动,抓好教育引导,推动形成良好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全面加快脱贫奔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