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宁寺:摩崖造像完善保护设施

【来源: 巴中日报 王佳彬】【点击举报】

  巴中摩崖造像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南龛摩崖造像为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龛、北龛、水宁寺摩崖造像均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记者从巴州区文物局获悉,水宁寺摩崖造像窟檐建设工程项目已全面竣工。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改善水宁寺石窟的生存环境,有效延续历史遗存信息,让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雕刻精美 现存隋唐造像38龛316尊

  水宁寺摩崖造像位于距巴中城东37公里的水宁寺镇。这里曾是米仓道的必经之地,北宋乾德四年(966)以前称始宁县。水宁寺古名始宁寺,因始宁县得名,其庙宇何时修建、何时损毁,已不可考证。

  在水宁寺镇沿河两岸约500米的石崖上,现存隋唐造像38龛、316尊,主要分布在水宁寺、千佛崖、佛龛村、二郎庙四处,主要内容有药师三尊、释迦说法、释迦弥勒并坐、观音善财龙女、一佛十菩萨等,其中位于水宁寺山崖上的1-9号龛均凿于盛唐,是巴中现存石窟中雕刻最精美、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处造像。

  “巴中摩崖造像以布局精巧、艺术风格平实著称,而水宁寺摩崖造像最大的特点是灵动。1991年,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来巴中考察,看了水宁寺摩崖造像后说‘不虚此行,水宁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州区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副研究员何汇说。

  何汇介绍,水宁寺摩崖造像世俗化、民族化、女性化特征明显,菩萨不再只表现静穆、端庄和威严,而是以柔美的线条表现女性的丰腴和秀丽。龛楣更富有特色,装饰极为丰富,以浮雕手法刻出多变的忍冬、莲花、缠枝、华帐、华绳等装饰效果较强的纹饰。采用高浮雕和圆雕技法,使佛、菩萨、飞天的颜面和姿态更为秀美矫健,护法众神愈显气势勇猛刚烈,不仅加强了立体感,也达到了柔美的艺术效果。

  其中l号龛为双重龛,外方内圆,龛内“东方三圣”立于正壁。药师佛居中,左手托药钵,右手执锡杖,额有毫光,面相丰圆。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侍立左右,分别拿着净瓶、杨柳,衣上布满璎珞,戴三叶冠、臂钏、项圈,体态婀娜。内龛外侧二力士形象勇猛,作搏斗之势,身上的肌肉、手臂上的筋清晰可见,且表情、动作不一。龛楣浮雕一双背向起舞于朵朵祥云之中的飞天,长长的帔帛、裙带呈波浪起伏,似迎风轻扬,不仅使龛楣呈现韵律变化而更加生动,也增添了富丽堂皇之感。

  “1号龛的特点是保存完整、雕刻精美、色彩华丽,没有一点瑕疵,雕刻技术可以说是当时的一流水平。”何汇说。

  2号龛雕刻的是“释迦说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和两个供养人,内龛二菩萨身后各立一着俗装的妇女,头挽高髻。释迦牟尼结跏趺坐,端着贡品的飞天雕刻在龛顶左右两侧的后壁上。

  “供养人就是出资开窟的人,最初是达官贵人出资开窟造像,唐代佛教信仰逐渐平民化,普通百姓也参与其中。”何汇介绍,上世纪90年代,2号龛中一弟子二菩萨共三个佛头被盗。释迦牟尼有一老一少两个弟子,即迦叶和阿难,被盗的其中一个是阿难的佛头。特别的是,力士一般是双脚张开站立,而2号龛右边的力士呈交脚状,南龛石窟也有一处交脚力士,说明匠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体现造像世俗化的最好例子。

  5号龛是还未雕刻完工的半成品。“我们可以猜想,此处佛龛为何未完工?可能是资金链断了,可能是工匠有别的事耽搁了。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毛坯也为我们研究摩崖造像的雕刻工序提供了案例。”何汇说。

  8号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龛外侧雕二力士,主尊身后饰菩提双树,座侧左右各雕一供养菩萨,窟顶二飞天翱翔左右,二力士立于柱前。释迦牟尼大耳饰环、额放毫光、面相丰圆,作转法轮印。左侧弟子迦叶手执念珠,右侧弟子阿难手捧经匣。右侧天王着胡人装,满脸胡须。“天龙八部”散布其间,各具姿态。该窟造像人物众多、布局疏密有序,窟后的空旷与侧壁林立的神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据了解,“天龙八部”是巴中石窟造像的重要题材之一。“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指的是八种神道怪物,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因“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这里的“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

  保护修缮 有效延续历史遗存信息

  以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为代表的摩崖造像是我市现存最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之一,是巴中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巴中摩崖造像为隋唐时期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历史证据,造像的衣着、形态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既继承了北方中原石窟的主要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反映了从隋末唐初至晚唐时期造像艺术的发展变迁;造像大多依山就势、沿山体凿,栉比相连,错落有致,布局紧凑,与周遭山体、田园、水系景观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景观。

  据专家考证,水宁寺摩崖造像以千佛崖造像时间最早,有隋代造像风格,其余系盛唐作品,少数属中、晚唐作品。现存造像群大部分色彩保存较好,但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阳光照射、空气干湿变化、热胀冷缩等影响,表面风化、局部脱落、衰减严重。由于窟龛造像无窟檐保护,雨水冲刷对崖壁及造像表面破坏极大。窟龛缺少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部分造像表面损坏严重,管理不便。1-9号窟龛位置较高,仅一条石阶直上,近处没有大面积平台驻足,近距离观赏不便。由于展示标识缺乏、服务设施不足,展示设施条件较差。

  “根据石窟保护多年的实践经验,窟檐是潮湿地区石窟保护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方式。”何汇说,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文物工作方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水宁寺摩崖造像窟檐设计方案,以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从而全面有效地保存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各类价值,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并合理利用。

  据了解,水宁寺摩崖造像窟檐建设工程项目内容主要为1-38号龛修建保护性窟檐、参观平台、道路等。根据不同的文物类型与实施条件,对各处摩崖造像采取了不同的方案。1-9号窟龛因山体较高、崖壁前原有空间较为狭窄,于是采用钢框架支承结构在崖壁前方搭建平台,拓宽了原有地面空间,改善了文物环境和品质,拓展了展示手段;沿崖壁原有的排水凿沟设计屋面的位置与坡度,采用带有举折的双层檐结构,增加内部空间的高度,改善采光;在顶部外侧安装太阳能光电玻璃,内侧采用防紫外线磨砂玻璃。10-39号窟龛多小规模零散分布在较高的崖壁上,窟檐参考当地传统民居形式,采用穿斗式钢木悬挑结构,便于施工,同时与环境风貌相协调。

  此次保护项目采用了最保守的保护措施,不碰触文物本体;在安全范围内不接触赋存的崖体和场地;不对文物环境进行封闭,使其外部温湿度环境保持原态,但减小波动幅度。采用轻质可逆的材料,使用钢结构解决大跨度和悬挑问题,有效减少现场作业。不采用复古建筑,而采用与文化内涵一致的建筑,使其与保护对象在文脉上融为一体、与周边环境融合,保持整体风貌的协调,与已建设的坡屋面窟檐共同构成一个体系,与岩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护为主,兼顾窟龛的价值展示与阐释。

  “北龛寺和水宁寺摩崖造像窟檐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十三五’文物保护抢救性项目,通过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及业主单位的通力配合,近日该项目已全面竣工。”何汇介绍,水宁寺摩崖造像窟檐建设采用悬挑及框架结构,利用钢结构与半透明玻璃、太阳能电板等作为建筑材料,有效减轻了荷载,改善了环境,遮挡风雨对造像的侵蚀。同时,利用太阳能为监测、照明、报警等系统提供了清洁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保护设施因地制宜,为文物提供适当的展示空间,使文物成为“活态”的遗产,有效延续历史遗存信息,推动巴中石窟全面对外开放,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编辑:殷学意

  

Scan me!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