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宣传部:建立“一核三治多元”模式 推动乡村社会有效治理

【来源: 区委宣传部 佘艾玲】【点击举报】

  近年来,巴州区紧扣“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和“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2项国家级改革试验任务,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多元参与”的治理形式,形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核三治多元”即“1+3+N”乡村治理模式,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巴州区长滩河村巴州区长滩河村“一核三治多元”乡村治理成效)

  一、建强乡村治理领导核心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乡村社会治理领导核心。一是优化党组织设置方式。按就近、就邻、产业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以“巴山新居”和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为治理单元,对有条件的村(社区)打破区域界限、行业领域,创新推行“村社、村村、村企、跨县”四种模式联建党组织,探索成立联合党支部或联合党委。目前,全区共建成联合党支部20个,联合党委5个。二是建立党组织全覆盖机制。按农业产业园、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社会组织等行业领域成立党小组,依托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行业领域建立功能型党组织,确保农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组织、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自治活动。三是实施带头人队伍提升行动。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和村(社区)“两委”干部人选县级联审机制。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统筹区、乡(镇)、村三级资源,注重从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职工、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党员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合法程序担任村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

  二、构建“三治融合”善治体系

  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构建乡村社会善治体系。一是创新自治。搭建多形式说事议事平台,在新农村聚居点、各社居住集中区全覆盖设置“群众说事点”,在各村(居)设立“村民议事厅”,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开展“院坝说事会”“微信议事日”“群众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活动,将“定点议事”与“网络议事”相结合,实现群众参与100%,推动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大家管。二是强化法治。 拓展学法渠道,通过“微型法治课堂”、院坝法庭、公开调解、法制“大喇叭”、法治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大众普法、个性普法,每户培养一名 “法律明白人”、每十户发展一个中心学法户,提高村民守法意识。畅通找法途径,每个村(居)配备1名法律顾问,将符合法律援助的对象纳入“一小时法律援助圈”,推行“当事人述经过、群众参与评对错、法律顾问调纠纷”的“一述二评三调”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法,实现了依法办事,全区乡村信访率显著下降。三是注重德治。坚持以讲养德,以“晏阳初德道讲堂”为载体,组织“五老”贤达讲家训传家风、讲美德守道德。坚持以学树德,以“农民夜校”、村史馆、文化院坝为载体,大力宣传新乡贤、致富能手、社会贤达等先进典型,用榜样力量带动村民奋发向上,营造风清气正淳朴乡风。坚持以比立德,以五星家庭评比活动为载体,建立文明礼仪、孝老爱亲、尚纪守法、道德模范、脱贫攻坚等评比机制,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传递道德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

  三、引导“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创新乡村治理参与形式,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一是结对帮扶共建。建立乡村治理“领导包乡联村、部门包村联社、干部包社联户”结对帮扶机制,发挥区、乡(镇)两级优势,向全区419个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常态化开展“万名党员干部进村社”活动,全面推行“365村社网格员工作法”,提升村(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二是行业协会共治。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因村制宜设立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协会、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新居业主委员会、新乡贤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协同共治作用,构筑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三治为骨架、N个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1+3+N” 村级治理模式。三是重大事务共商。注重发挥在外成功人士等“新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条件成熟的村(居)建立“乡贤理事会”“乡贤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各种形态的乡贤组织,为其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和机会,重大事务事先与他们沟通征求意见,鼓励引导“新乡贤”协同参与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建设。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