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底数。建立“一库五名单”台账(贫困家庭劳动者实名制数据库和转移就业、企业吸纳就业、职业培训、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名单),并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开展到村上门服务和就业跟踪服务,摸清全区劳动年龄段内贫困家庭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目前在全区范围内登记有求职意愿和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口2万余人,已对其中17117名进行跟踪服务,帮助指导签订用工协议。
“强”技能。紧紧围绕就业技能、就业意识、创业政策、劳动维权、农村电商等内容,深入开展扶贫专班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创业培训“四大培训”活动,实现技能培训到乡(镇)、“扶贫专班”到村、种养技术到户、劳务品牌到项。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培训贫困群众5万余人,其中,培训厨师、电工、家政、美发等贫困劳动力4045人,培养“巴药艺”等乡土技术人才730名。
“送”岗位。组织举办“东西扶贫协作专场招聘会”“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送岗下乡”活动共33场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厨师、缝纫、驾驶等应聘岗位8000余个。依托贫困村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及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5334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开发护林保洁、道路维护、设施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了992名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每人每月补助400元,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
“建”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区、乡、村三级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均配备了劳保协理员,贫困村设立就业扶贫工作站,落实1名人员专门负责就业扶贫工作,每月筛选整理适宜贫困劳动力的用工信息100条以上,制作“就业扶贫岗位信息一览表”,在全区乡镇(街道)、贫困村张贴,累计提供用工信息5000余条,实现了贫困户足不出村享受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