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然而,邻里间的小摩擦、消费时的小纠纷、合作中的小矛盾难免出现,搅得人心烦意乱。别担心,当纠纷来临,一股温暖而专业的力量——人民调解始终在你身边守护,巴州区正以源头治理的实效,精心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答卷。
2025年春节后,平梁镇青包山村聚居点发生了一起典型的相邻权纠纷。村民杨某甲与杨某乙坎上坎下相邻而居,本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却因堡坎问题起了争执。杨某甲在集体统一规划建成的堡坎上违规加高砌筑,杨某乙认为这擅自改变了堡坎结构,存在安全隐患,一气之下部分撬毁了加高部分。这一撬,让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瞬间紧张起来,矛盾迅速激化。
村调委会多次调解无果,无奈之下向镇调委会求助。调解员卢文平临危受命,迅速投入到调解工作中,通过实地查看堡坎情况,听取双方意见,摸清了纠纷的症结所在。随后,组织双方面对面、背靠背进行调解,在他的努力下,双方终于放下成见,握手言和,实现了矛盾的就地化解,邻里关系也得以修复。
在巴州区,像卢文平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有1900余名。他们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分布在基层的各个角落,守护着一方安宁。
近年来,巴州区积极健全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机制,在物业、医疗、道路交通、金融、保险等19个行业专业领域组建了人民调解组织,同时,覆盖全区318个乡村的调解组织也在不断发挥着自治作用。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依托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针对婚恋家庭纠纷、邻里关系矛盾等开展专项排查,坚持抓早抓小、源头防控,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合理表达诉求,真正做到让纠纷止于未诉。”这些调解员们就像基层的“和事佬”,用他们的智慧和耐心,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织密了基层调解的“防护网”。
“真的太感谢了!没有你们的调解,我们真不知咋办了,这笔钱对我们家庭来说就是救命钱。”伤者余某某之子紧紧握住调解员的手,眼眶闪烁着感激的泪花。这背后,是一起历经波折的纠纷调解故事。
2024年1月,69岁的余某某为废旧回收老板装车时不慎坠落下车受伤,经司法鉴定为一级伤残、无民事行为能力。雇主认为余某某在上车过程中违章作业有重大过错,对损伤后果应承担主要责任,双方因后续治疗费用产生了激烈争执,街道几次调解无果后陷入了僵局。面对已成植物人的余某某,其妻子儿女无奈走上了信访之路。
区司法局得知情况后,主动担当,启动了“1+3”联调机制。由首席调解员罗俊牵头,联合公安民警、政法委干部及乡贤代表组成调解团队联合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团队充分运用情理法交融的方式,经过四小时的耐心调解,最终为余某争取到了65万元赔偿金。这笔赔偿金,不仅为这个濒临绝望的家庭注入了新生希望,也为这场长达一年的维权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样的成效正是区司法局将创新机制融入基层治理实践的生动写照,让群众在困境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为有效化解群众矛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区司法局积极参与全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组织区医调委和罗俊、卢文平个人调解室轮流入驻区综治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与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等多部门合力推动各类调解资源衔接联动。自入驻以来,他们先后参与化解了全区重大疑难矛盾20余件。
如今,巴州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专业调解、司法调解等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了化解,消除在萌芽状态,充分彰显了源头治理的效能。今年来,全区各类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200余次,起底排查矛盾纠纷619件,成功调解616件,有效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