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治愚靠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扶贫。为实现真扶贫、快扶贫、高效扶贫、精准扶贫的目标,巴中市巴州区教科体局针对巴州区连片扶贫开发区,持续开展技志扶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扶贫先扶志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巴州区许多边远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相对封闭,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给性或半自给性 的封闭经济。这些地区的农民除了劳务输出外,农业上几乎没有经济收益,留守在农村的老弱病残人群,形成了贫困成自然的思维定势,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不足,安于现状,扶贫工作可谓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开展难度大。
习总书记说: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陈旧观念是农村致贫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思想和意识问题,坚持把扶志摆在扶贫工作的优先地位,引导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动力和活力,摒弃等靠思想,主动脱贫。
政策引导扶志。各地根据乡情,灵活创新开展宣传。2019年,全区40所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共出各种惠农宣传展板200张,印发宣传资料1万多份,利用在校学生、逢场赶集、送农技知识下乡、基层干部培训等途径,采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教育惠民宣传手册》等宣传形式,面向农村家庭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改革开放发展形势、小康社会建设美好愿景等内容,同时积极宣传介绍巴中市、巴州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决策以及巴中的美好前景。
示范效应扶志。示范力量无穷。在凤溪镇小河村、金子村等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中,许多村民对于种植皂角树心存质疑,信心不足。区教科体局培训人员初次培训时,重点放在讲解皂角树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发展前景上,不仅印发了宣传资料,而且通过视频、PPT等媒体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种植的意义,引发村民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极向村民推介皂角树种植经验比较成功的光辉乡哨台村的发展情况,鼓励村委组织村民实地考察学习。
围绕产业扶志。脱贫无志是因为没好的发展项目,区教科体局在开展扶智扶技惠民行动中,要求各校必须帮助挂联村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协调挂联村制定项目发展规划,扶持地方特色产业,明确产业培育措施,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走好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致富路子。大河乡界牌村,采取“电商+农户”的模式,在村里创办了“优土农”“施小厨”等电商品牌,通过销售当地农户生产的土货,带动全村40余户村民农产品的销售,2019年界牌村电商营业额达270余万。
技能扶贫求准
送培训到村。结合各地实情,有针对性开展进村培训活动。一是职业技能培训进农家。宝珠村3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训人员感到十分新鲜,认真听讲。培训员不仅讲解技能常识,而且倾听大家心声,一一解答疑问。二是围绕地方特色开展农技培训。光辉乡哨台村、凤溪乡小河村和金子村……农家大院,现代投影。“皂角树育苗要选择树干通直、发育良好、种子饱满的壮龄母树,10月中、下旬是最好的采种时间;播种前须进行催芽处理……”,“农药是特殊的生产用品,法律有特别的责任义务要求,使用要严格掌握施药剂量,注意用药安全……”巴州区教科体局培训员充分结合各地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赢得了参训农户的一致好评。
2019年区教科体局深入连片扶贫开发区12个乡镇20多个村,举办专题培训30多场,1200多人次参培参训,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成效明显,反响良好。
送岗位到人。为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区教科体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组织热心公益的企业进村开展职业信息宣传活动,共为贫困人口送去多个工种和岗位信息,现场发放求职登记表,农民工激情很高,踊跃咨询,一致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足不出户参加求职会,避免了他们外出求职的盲目性。近三年,通过及时获得招聘信息280余名农民工成功到巴中秦巴药业,温氏集团、置信建筑等本地优质企业工作。
送信息到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筛选、编印有针对性、有实用价值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先进发展经验、求职信息等资料,利用赶集、学生家长会、村干部培训会、进村培训等途径,提供信息服务,推广致富经验。2019年,教科体局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工具发布实用信息1100余条。
探索技能扶贫之路
当前,巴州区农村致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域劣势,自然条件制约。二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无一技之长,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作为农业大区,巴州区传统农业种植面积占绝大比例,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小生产无法适应大市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户经营规模小,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效益不高;二是生产盲目性大,农业总体上还是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农民对提高质量的认识有欠缺;三是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加工能力不大,品牌凝聚力不高,以初级产品和鲜活产品出售居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很低。
精准扶贫重点聚焦在农村贫困留守人群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效益农业转型是至关重要的。甘泉小学农科教基地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率先走出了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子。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后,鼓励散户、田土面积小、经济效益不好的农户把田土自愿承包给大户,既解决了留守农民的就业问题,又盘活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农民增收。
巴州区教科体局农科教基地发展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启示一:产村相融带动帮扶。一是示范带动。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带动,动员贫困户将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生产资源以入股或流转的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参与到扶贫经济实体中来,积极发展地方产业。二是奖励带动。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三是引导带动。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户发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四是群团带动。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启示二:技能培训精准实用。一是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建立一支专业素质强、技术精湛的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围绕产业搞培训,注重市场引导,根据需求有针对性搞培训,从当地扶贫规划和地域特点出发,以提高农民应用型生产先进技术水平和致富本领为主要内容,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帮助贫困人口建立脱贫致富信心,解放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摒弃“安于现状、甘于贫困,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思想,充分调动脱贫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产村相融发展之路,扶业扶能扶智扶技多管齐下,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从源头上拔出贫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