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资源 精细发力 ——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促脱贫纪实

【来源: 农民日报 李传君】【点击举报】

  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巴中市巴州区是四川省典型的山地县(区),由于海拔在900米以下,地势以坡台丘陵为主,加上一直受交通闭塞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

  巴州区农业发展虽难以规模化脱颖而出,但勤劳苦干的巴州人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在特色农业的领域精耕细作,闯出了一条独具山区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优质粮油、道地巴药、有机果蔬、生态养殖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各种产业熠熠生辉。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巴州区走种养循环和作物套种的路子,并以产业融合高效发展作为最终目标。2017年,巴州区成功摘掉贫困县(区)的“帽子”。

  去年,巴州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17元。前不久,水宁寺镇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化成镇长滩河村、清江镇巾字村等6个村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亮出巴药招牌

  巴中,自古就有“道地药乡”的美誉。早在2011年,巴中市就出台了《巴药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川东北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2016年,巴州区将道地药材列为四大主导产业的拳头产业,并确立了丹参、白芍、枳壳3个主导品种,目前种植面积达11万亩。

  在大和乡朱垭村,一行行新栽的枳壳转青,行间已套种姜黄。“我这片一共涉及朱垭村及周边5个乡镇11个村,总面积5000余亩,每年可为当地村民带来劳务收入超过200万元。”巴中市大水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力说,“姜黄当年便可见效,每亩纯利润1000元以上,枳壳第4年见效,七八年达丰产期,每亩产值上万元。”

  这片基地仅是巴州区全力打造道地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一部分。今年,该园区被列为巴中市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区政府已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用于将园区打造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各项工程已完成50%,建成道地药材种植基地近万亩。

  园区的核心产业园位于大和乡界牌村,与通江县沙泥坪村相邻。这里正在进行跨县(区)、跨边界的乡村振兴探索:由巴中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了两村联合党委,带领当地村民走以巴药为主导、结合农产品加工及红色文化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通过几年努力,巴州区已形成“六区四基地”,即6个万亩种植区和4个重点基地。在重点乡镇和重要基地建成初加工厂15个、流通网点20个。目前正在对接内蒙古某大型医药企业投资建设川东北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以实现中药材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质量可控。

  种养循环两头“肥”

  梁永镇金浪村一峰家庭农场长期与巴中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合作,农场负责人王一峰介绍,“温氏”给他提供猪苗、饲料、技术、防疫物资等,他按“温氏”的标准修建圈舍,然后按双方合同保底价将育肥猪卖给“温氏”。同时,“一峰”还流转土地种植枳壳、姜黄、皂角等药材。因当前仔猪紧俏,去年6月起,“一峰”开始替“温氏”代养母猪,并按合同价回购仔猪。

  梁永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青介绍,全镇采用“公司+家庭农场”“六统一”模式的养殖场一共有16家,年出栏生猪达4.2万头,占全镇生猪总出栏量的90%以上。镇里还规定,凡存栏量1000头左右的养殖场,必须配备50亩左右以巴药为主的种植基地。

  巴州区的要求则更高:对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园区,要求按每10头生猪流转2亩土地的标准发展种植业,种植品种以枳壳为主,套种南瓜、大豆等。养殖场产生的生猪尿液用于腐熟灌溉,生猪干粪用于追施,套种的南瓜、大豆用于饲喂生猪,实现区域内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形成“生猪-巴药”“果蔬-生猪”的良性循环。

  巴州区对在年内新增能繁母猪和引入并投产良种公猪的养殖主体,分别按每头300元、1000元进行补助。目前已引进南充佳禾养殖公司,已选育母猪1200余头,其中新增能繁母猪480头。“温氏”从现有的育肥猪中选育出后备母猪3000余头,并从集团内部调剂引进母猪1100余头。全区存栏母猪达2.55万头。

  今年全区补栏生猪10.2万头、出栏生猪15.3万头、存栏生猪29.7万头(含能繁母猪),新增投产规模场8个(含两个10万头仔猪繁育场)、改扩建规模场22个(含7个非“温氏”合作养殖场)。全区生猪出栏目标为50万头,力争达到57万头,现已将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及监测点。“完成任务我们有信心。”巴州区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陈庭玺说。

  有机产业提效益

  进入鼎山镇白果村,由巴州区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引人注目。作为水果行业的上市龙头企业,“海升”计划年内新增发展猕猴桃1万-3万亩,巴州区计划发展3000-5000亩,白果村猕猴桃基地一期工程1000亩。

  进入“海升”园区,记者看见有的区块林下养殖了鸡鸭鹅等家禽,而有的区块林下则长满了一种绿油油的植物,正开着紫色的花朵。“这是我们正在对比的两种控草方法,看哪种效果好。”公司副总经理叶忠荣说,“那种绿色植物叫毛苕子,一种豆科植物,不仅可以‘以草控草’,还可以为土壤保湿、保墒,等其开花结籽落入土中,明年再次生长,以此循环往复。”

  园区还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带动了3个村的贫困户增收,500万元项目资金前3年每年以5%保底分红分配给贫困户,人均可分得340元左右;第四年起提高到6%,5年以后如果效益好,还可商议更高的分红额度。

  受山区地理特征限制,巴州区水果种植总面积虽达到了8.1万亩,但品种分散、缺乏拳头品种。为改变单一种类产业“小而散”的局面,巴州区在做精上下功夫,通过有机循环和全产业链建设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产业带动效应。

  化成镇长滩河村的桃李产业园先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公司,流转土地并发展水果,然后将公司股份量化,发动返乡创业者认购,或直接配送给村民和贫困户。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长滩河村种出的有机水果十分抢手,丰产期人均分红可达3000元以上。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