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康民村:千亩桑园打开群众致富门

【来源: 巴中日报 李俊如 】【点击举报】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巴州区鼎山镇康民村的“花海桑田”里,村民们背着背篼正在采摘桑叶。而在大棚内的一排排回转架上,已经布满了桑蚕,村民正在抓紧最后时间,进行清蚕工作,预计一周后,这里的所有桑蚕也将全部成型为茧。

村民张雪群把桑叶采下后从园区里背到大棚里,这项工作对她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去年她就在园区里务工,从一开始栽桑树,到后来的除草再到现在采摘桑叶、喂蚕,每天70元的工钱,一个月下来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尤其秋季,养秋蚕的时候活儿多,有时候还挣点加班工资。这样的收入比起原来传统农业种植强多了,她特别满足。

对康民村来说,种桑养蚕不仅仅是让张雪群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全村近400名群众都在园区务工,其中贫困户128人。大家都没有想到,就是这绿绿的桑叶、小小的蚕竟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康民村属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前没有“端得上桌子”的产业,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大量土地撂荒。村民们都说:“那个时候,因为穷,腰杆直不起来。”

为了摘掉穷帽子,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发展什么?思来想去,康民村有养蚕的历史,村民也愿意“重操旧业”。

       2017年冬天,“花海桑田”进入康民村,流转土地,栽桑树,建大棚。康民村从冷冷清清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每亩400元土地流转费,再加上在园区务工收入,再怎么算,都比栽谷子、种麦子强几倍。”通过建园区、兴产业,康民村的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腰杆也直起来了。

       据介绍,自“花海桑田”建设以来,康民村不断创新模式,激发养蚕动力,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反租倒包”发展模式,将流转的土地反租给农民,同时签订种桑养蚕协议,增产保底回收价格,包技术、包种苗,让公司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让群众种桑养蚕更有底气。

       村民陈凯德就是其中一个。之前的他一直在外地务工,正是“反租倒包”模式吸引了他。去年,他回到康民村,通过“反租倒包”从企业那里包了几十亩地,并对蚕桑养殖前景充满信心:“三年全免费,公司还提供技术,应该不错。”

       家有三亩桑,生活奔小康。如今康民村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模式,让村民摆脱过去散养散种靠天吃饭的日子。村党支部书记苟俊介绍,去年康民村

       养蚕收入达23万元,今年又养了秋蚕和晚秋蚕,预计收入达40万元。

       一个产业富了一个村。康民村目前栽桑1000亩,建起了4个养蚕棚,带动当地农户380户其中的120户贫困户脱贫。

       为了让村民实现持续增收,该村计划着下一步将养蚕棚扩建到7个,通过“反租倒包”大户带动,让3到5户村民结对发展,采取分户养、户户养,达到户户能增收的目标。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