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州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锁定摘帽目标,聚焦关键问题,破解掣肘难题,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夯实六大扶贫路径,助力脱贫攻坚。
坚持基础扶贫,把“配套差”的“强起来”
脱贫致富,基础先行,在脱贫路上,始终把改善农村条件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
交通建设方面,2014年开始实施“交通大会战”,新建、改建、改造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和通村联网路、聚居点联结路、产业园区路1832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水泥路或油路,121个贫困村通村路拓宽到4.5米,所有聚居点、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通公路;建成农户入户路480公里,形成了“外通、内联、畅乡、通村、到户”的交通网络体系。
水利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安全饮水、防洪减灾、农田水利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据统计,近年来共投入4.45亿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新建成215处集中供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5%;探索建立了农村“公益岗位+基本水价+动态监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水质达标、供水稳定。
能源建设方面,实施了农网改造升级和天然气进农村工程,新建(改造)高低压线路4400千米以上,增换配电变压器1231台,铺设天然气管网500多公里,3.2万户农户用上了天然气。
通信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据统计,全区行政村通信网络覆盖达100%,光纤和4G网络覆盖均达到86%以上,乡乡实现“三有”,121个贫困村“1+N”公共服务配套齐全。
坚持产业就业扶贫,把“增收难”的“帮起来”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着力在产业发展、技能提升上下功夫,确保有条件的贫困家庭至少一户一业、一人一技。
产业建设与发展方面,坚持“立区产业”与“到户产业”相结合,确立了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等四大“立区产业”,引进秦岭药业、唯鸿菌业等龙头企业。目前,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20.4万亩,在建初加工厂18个、流通网点20个;建成猕猴桃、食用菌等果蔬基地19万亩;畜禽肉类总产达到4.5万吨;93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
就业扶贫方面,一面强化技能培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万余人次;一面促进就业转移,举办各类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下乡”活动,帮助近1000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坚持教育扶贫,把“读不了书”的“助起来”
扶贫先扶智,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2014年以来,共投入5.85亿元实施“农村学校提升工程”,改善和提升辖区内学校软硬件设施,48所乡镇中心校和147所村校全部升级换代;同时,还实施了城区名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对抱团发展战略,采取“一支、二派、三带”统筹安排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
针对贫困生生活费短缺、学费筹集困难等现状,设立了总额500万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建起国家政策性资助、地方财政补助、部门学校扶助、企业群众捐助“四重保障”机制。据统计,共发放建档立卡本专科生学费和生活补助、保教费减免、普通高中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补助等各类教育资助补助资金2.8亿元,惠及学生34.1万人次。
此外,在控辍保学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先的探索。建立了区长、教育局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六长”责任制,构建联控联保监测机制,对适龄辍学儿童进行劝返,对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动员残疾儿童就读特教学校或随班就读,确保适龄儿童无一人因贫失学。
坚持健康扶贫,把“有疾病”的“保起来”
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保护与保障并重的原则,统筹解决防病与治病两个问题。
为改善医疗条件,确保群众有地方看病和有人看病,共投资6亿元,先后完成了3所区级医疗机构的扩建和升级,24个乡镇卫生院、412个村卫生室全面达标,健全了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配齐配强村医队伍,解决了村医的待遇问题,确保每村至少有一名合格村医。
在疾病预防方面,全域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762处,惠及46.3万农村人口,受益农村人口达89%;组建11个流动医院和医疗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义诊,并推行贫困家庭医疗签约服务。
与此同时,巴州区财政全额代缴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费,投入2500万元设立医疗扶助、卫生扶贫救助、应急救助、医药爱心等四个基金,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和爱心救助等五道防线,提升全区医疗保障水平。
据统计,2014年以来,我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慢性特殊疾病费用1014万元,报销住院费用1.85亿元。
坚持安居扶贫,把“住不安全”的“建改保起来”
住房是民生之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把安全住房保障摆在脱贫攻坚“龙头”位置,坚持“建、改、保”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土坯房改造、巴山新居工程、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生态移民搬迁等项目,推进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安居保障,确保农村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改善住房户等问题得到全部解决。
2014年以来,共新建、改造、保护农村房屋4.83万套,惠及15万余人,贫困户安全住房保障率100%。
坚持兜底扶贫,把“带动不了”的“兜起来”
坚持应兜尽兜,将政策向特困人口倾斜和叠加,确保都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实行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33893人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2014年来发放低保金3.65亿元;财政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费;按规对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补助提标,同时通过在聚居点建设廉租房、危旧房改造、调剂公房等方式,切实保障2018名分散供养“五保户”的住房安全;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共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6741万元;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发放7145.7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遭遇的临时性突发问题。
截至目前,我区实现了低保兜底、养老保险代缴、特困供养、残疾人扶持、临时救助五个全覆盖,扎扎实实兜住了贫困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