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18年8月26日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五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来源: 巴州新闻网 任洪佑】【点击举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全面推动巴州高质量发展,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五届六次全体会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

  1.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在“八个明确”,实践要求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执政之问”等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 旗帜和灵魂。全区上下务必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

  2.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川视察指导、对四川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特别是今年二月份来川视察时的重要指示,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政治保证10个方面的问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蜀兴川最明确、全面、精准的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四川篇”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理论体系,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川的生动实践,聚焦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课题,是四川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全区上下务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准确把握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战略谋划。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就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以两个《决定》的方式作出了战略谋划,对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极具里程碑意义。把握省委战略谋划,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根本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价值取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法治保障,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政治保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明确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的重大部署。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清醒认识巴中发展面临的客观形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与时俱进谋新篇,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决定》,提出配套主干借势发展、联通支点协同发展、联动周边一体发展、统筹县域特色发展、四向拓展开放发展“五个发展”的重大部署,完善拓展了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格局。全会对巴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重大关口、价值取向、法治保障、政治保证8个方面重点工作作出安排,这是对事关全市发展全局重大举措的细化、新化、深化。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安排符合巴中新时代新使命新实践要求,抓住了全市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重点和关键,必须深入学习、系统把握、全面推动落实。

  5.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在巴州坚实落地。坚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自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全局,深度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方法论和实践要求,把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政策作为主题主线贯穿始终,把巴州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与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和具体部署紧密契合起来,找准着力重点,细化工作举措,以专注发展的定力把各项具体工作往深处做、往实里抓,以严实精神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要求在巴州不折不扣落实,奋力开启巴州发展新征程。

  二、坚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形成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的工作新格局

  6.把握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经济活力旺盛、社会和谐文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格局,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力争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贡献更多巴州力量。

  7.坚持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巴州已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巴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在全市乃至全省县市区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阶段。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指出,“支持巴州区产城相融、城乡一体,突出发展现代中药产业、观光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并写入了市委《决定》,表明了市委对巴州在新阶段发展的明确定位,对此务必保持发展战略定力,一以贯之抓好既定工作落实。同时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完善思路举措,确保新时期有新动力、新作为、新面貌。

  8.完善推动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手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奋力推动决胜脱贫奔康先行、基础设施提升先行、农业农村发展先行、深化改革开放先行、民生福祉改善先行、深化社会治理先行“六个先行”,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具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到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200亿元以上,在全市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人均GDP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在全省综合排位上升。

  ——城乡发展总体均衡。城乡发展布局因事制宜,主城区更加精美宜居,小城镇和一般集镇更具特色,幸福美丽新村呈现新面貌,城镇化率达63%以上。城乡公共服务供给量质双优,农村路水电气讯“五网”建设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发展动力活力迸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巴州成为川东北区域富有活力的开发开放高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大众创业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步全面迈入小康社会,到2021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多,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9.明确推动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发展空间扩大和资源要素流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带动力、弥补乡村发展不足,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持工作延续。全面落实区第五次党代会和区委五届五次全会确立的发展任务,进一步深化“六‘新’工作重点”,持续推进“五个统筹”,加快“六个先行”,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当前要以巴州所处历史方位为战略基点,深入贯彻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布局和市委“五个发展”布局与具体安排,对事关巴州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性措施进行再谋划、再细化、再深化、再落实,确保工作布局既保持连续性又顺势补充调整并不断优化完善。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逐步解决发展不足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四化同步”短腿的问题,明确城乡两端发力重点,做到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齐头并进。城市重在疏解主城区功能、提升品质,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现代森林公园城市等城市名片,建设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乡村重在聚焦全面小康,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扩规提质,同时加强重点镇、一般场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建设提质,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提升形象。

  ——强化统筹联动。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质量并重,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发展实体经济、突出发展质量效益;全域推进与重点突破并重,实行城乡“一盘棋”,把解决产业不优、开放不够、机制不活等问题作为重点,提升城乡发展内涵;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并重,用政府“有形之手”推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均衡供给,用市场“无形之手”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社会活力;改革创新与借鉴运用并重,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体系,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扩大开放合作,挖掘用好一切可用的力量推动发展;生态优先与特色发展并重,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挖掘生态价值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绿色生态本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三、突出工作重点,深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高质量发展

  10.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聚焦中央“20字”方针和“五个振兴”要求,制定出台并启动实施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培育一批有示范引领性的乡镇和村;2020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2022年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总格局。推进乡村振兴,要以立区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产业促增收,以产业促农村繁荣;要以实施乡村人才集聚工程为抓手,健全专业人才“上山下乡”服务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懂两爱”“三农”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和“三农”社会化服务“三支队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要以开展农民精神风貌提升行动为抓手,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挖掘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文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以实施“美丽巴州·宜居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抓手,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厕所革命“四大行动”,打造秀外慧中、居住舒适的美丽村庄;要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丰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三治’+‘共治’”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影响力、战斗力、凝聚力。

  11.推动农业特色效益发展。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配套农产品开发、精深加工、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推动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坚持道地药材的立区产业地位,实施北部“药林禽”、东部“药经粮”、中部“药果蔬”、南部“药粮畜”、城郊“果蔬药”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到202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中医药产业链产值占GDP比重达到15%;建成规模优质商品果蔬示范基地30个以上,基本建成秦巴山区绿色农产品重要生产供应基地、全国现代生态畜牧经济产业基地。开发现代农业景观功能,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建成一批融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功能拓展广、农旅结合深的现代农业庄园。实施品牌战略和质量兴区战略,加大农科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开展“三品一标”农业品牌创建行动,创新农产品营销体系,积极融入“川产道地药材”等区域性公用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培育引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融合机制。支持农村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或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盘活“三资”。

  12.坚持发展新型工业不动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突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实施主导产业增量提质计划,主攻中医药、环保装备、机械电子、食品饮料四大产业,到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8亿元以上。着眼打造省级园区,完善巴州工业园生产生活及服务配套,依托园区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形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21年中药研发生产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巴州建成成渝西地区机械电子产业配套基地、休闲食品和果蔬饮料特色产区, 培育一批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集群。实施企业方阵壮大工程,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引进培育一批资源型产品开发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创建驰名商标和扩能技改,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到2021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

  13.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契合全区产业结构,构建与城乡融合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与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要求相贴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租赁、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业态,到2021年基本建成成渝西冷链物流配送基地、川陕渝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医养结合、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家装家居、文化创意等产业,不断满足市场多元化、精细化、品牌化服务需求。旅游产业重点立足全市“山水画廊·秀美巴中”总定位,按照“道地药乡、康养巴州”的主题定位,保护性开发“绿色”“红色”和优质传统文化资源,完善文旅基础配套,开发观光体验、生态旅游、康养度假、有氧运动等旅游产品,巩固提升并再创建一批A级景区景点,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基本建成雪浪湖康养度假区、莲花山山地运动公园、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把巴州建成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医药康养旅游目的地、自驾游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到2021年文旅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盘兴物流园转型发展,打造“巴中枣林鱼”品牌,发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场、新型商业街区,拓展居民消费领域,确保到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

  1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完善体系、提档升级、保障有力”的要求,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巩固提升行动。对接全市“6631”综合交通体系,突出“加密覆盖、联网融合、升级提档”,打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打通梁永至鼎山、S409巴中至坦溪、G245线巴中至云南金平巴州段3条纵线,建成兴文至巴州工业园产业快速环线、巴城至南阳旅游快速环线2条环线,贯通S303宣汉上峡至旺苍万家巴州段1条横线,配合抓好汉巴南快速铁路、苍巴高速等项目建设;全面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乡镇油路通畅率、村内通组路通达率、有条件的建制村互通率、建制村客运通车率“四个100%”;完善城乡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道路管护水平,力争到2021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实现域内交通干线与高速、快铁、机场快速转运,总体形成川东北区域性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完善城乡水资源配置体系,统筹抓好青龙嘴、干沟河、寒溪寺水库等水利项目建设,强化排水排涝、水源地保护与建设等城镇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高效节水示范性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解决好城乡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防洪减灾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统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巴州”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和信息惠民工程。

  15.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优化巴城、重点镇、一般场镇、中心村和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形成巴城带动全域发展、重点镇引领一般场镇、中心村和聚居点作为重要支撑的城乡发展格局。主城区要围绕建设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总目标,以打造系列城市名片为总取向,向经开区、恩阳区两翼新区有序疏解工业和非基础教育等功能,强化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以行政办公、文化产业、商业服务为主的城市中心区;抓好旧城改造提升和陇桥新区建设,开展基础功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街区风貌塑造等“六大行动”,加大公园广场、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改力度,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景观地标建设和城市道路畅通工程;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常态化开展市容秩序整治,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城市精神。重点镇要按照“城乡融合发展对接点、连接城乡支撑点、巴城扩散点”的定位,加大水宁寺佛龛古镇、三江晏阳初故里小镇、化成生态小镇、南阳康养小镇等重点镇建设力度,深化“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全省第二批特色镇、市级特色镇创建,建成一批形态适宜、产镇融合、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特色农村集镇。一般场镇要重点抓好场镇停车站、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场镇建设水平。中心村和聚居点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确保市级以上“四好村”达标率超过70%。

  16.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等国家战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和市委“五个发展”布局,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把巴州建成川东北重要的开放门户。扩大开放合作领域,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配套、文旅线路客源共享、产业梯次转移承接、资源要素开发、生态保护补偿等,聚焦市域兄弟区县、川东北区域、川陕革命老区区域、成渝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务实深度合作;围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投资促进、人才交流等领域,积极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友好城市交往。主动参与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西洽会、科博会、农博会、旅博会等各类投资促进活动。提升干部开放合作意识和能力,组建专业招商团队,聚焦产业布局、基础建设和民生事业,聚焦三次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引进落户一批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以及领军企业、乡友企业,力争社会化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政企“直通车”制度,保护企业家和投资者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诚信法治、精干高效的投资兴业环境。

  17.聚焦关键领域改革攻坚。继续抓好国省两级农改试验区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等改革试点,形成系统性的更有影响力的新成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配套政策,稳妥推进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试点,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所有权。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担保、融资服务体系,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网上政务大厅和实体政务大厅融合发展;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优化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推行企业投资“一站式”服务。推进党政群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深入开展扩权强镇调研评估,加大改革推进力度,加强乡镇服务能力建设。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手段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加快区属国有企业实体化、产业化、市场化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风险防范,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商事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

  18.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和脱贫目标,继续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未脱贫的8741人、未退出的28个贫困村按计划全面脱贫退出;巩固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保持脱贫攻坚力量、政策、举措、责任“四个不变”,持续做好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就业培训、教育支持、医疗救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到2020年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加强与浙江松阳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对接落实,做好对口支援普格县工作。高质量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扎实推进各类风险防范工作方案落地落实,债务风险防控要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消化存量债务,把政府债务率控制在风险预警线之下;社会稳定风险防控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金融风险防控要坚决整治金融乱象,依法监管和打击非法集资,严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高质量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项目准入和环保负面清单制度,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彻底整治黑臭水体、河道和水源污染、水域生态破坏、企业“散乱污”等突出问题;支持检察机关在生态环保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节能绿色产业。

  19.实施文化强区行动。用好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巴文化中心、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晏阳初故里等文化标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塑造人文魅力和城市气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一批文明建设品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城市书房等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把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城乡建设,抓好历史文化街区、遗址遗迹保护,打造一批文化地标、文化景观、文化街区、文化小镇。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配合抓好巴人文化艺术节,推出一批体现地域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文艺精品力作。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完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市场综合管理水平。

  20.办好办实民生社会事业。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稳定增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布局城乡中小学和幼教校点,统筹城乡师资力量调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探索全民终身教育机制。推进健康巴州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分级诊疗等制度,

  完善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基层卫生三大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推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帮扶力度,完善和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回引巴州籍外出企业家、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创业,以就业、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稳定收入增长。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络,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救急难”长效机制,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大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力度,提升城乡居民安全预期和稳定预期。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开展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关爱行动。

  四、夯实法治及人才保障,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1.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规范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设置,推动监督、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代表工作、人大自身建设创新发展。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完善政协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政协专门委员会设置,建立健全与委员联络的专门机构,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优势。加强群团工作,发挥群团组织作用。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加强党管武装工作。

  22.深化法治巴州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实践,开展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活动,扎实推进“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坚持以宪执政、依法执政、以法律身。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决策制度机制,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强化司法公信力建设,支持保障监察委、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守住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3.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推进社会有效治理,确保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强化食品药品高质量监管,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防控和处置,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和承灾能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落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妥善处理群众信访诉求。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雪亮工程”和综治中心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运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禁毒、防艾、防邪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城市社区扁平化服务,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拓展区域化党建共治,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行政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共治格局。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科学管控媒体,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4.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落实“巴山优才计划”。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校地校企科研合作、博士服务团等平台,柔性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专业和特殊岗位人才,壮大企业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出台鼓励政策聚力开发本土人才,广泛回引在外复合型党政人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强化党政人才、基层实用人才等人才动态储备,打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之间流动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定期开展各类优秀人才示范培训,支持各类人才根据工作需要在职提升学历学位或参与国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合作。研究出台培育高素质技能产业人才队伍政策办法,培育一批“巴州工匠”。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做好各类优秀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政策落实和服务工作。

  五、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5.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坚定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党性教育、形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党委(党组)书记管党治党“施工队长”政治责任,做到“五个必须”,防止“七个有之”,坚决惩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形成正气充盈的政治环境。

  26.持续深入推进政德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党心,建好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和价值高地。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反对“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圈子文化。建立干部政德考核考察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情怀,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政绩;自觉加强修身养德,注重个人生活小节,加强家风家教建设,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27.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市委市政府九项规定和区委区政府十项规定及实施细则,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突出问题,严肃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化“中梗阻”专项整治,坚决问责不作为、治理慢作为、惩处乱作为。巩固深化“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成果,建立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挂联重点项目、信访接待等制度,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多干为民好事实事。开展经常性、针对性、主动性法纪教育,增强法纪意识,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28.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构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全覆盖体系,深化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深入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围绕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紧制度笼子,用好“廉情谈心室”“廉政大讲堂”“民心通”等平台载体,不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健全不能腐的制度、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村组干部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大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力度,重拳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

  29.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20字”标准,突出“五个过硬”,加大优秀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力度。热情关心爱护干部,健全正向激励、能上能下和容错纠错防错、澄清保护机制,完善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强化专业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抓住“关键少数”,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等六个方面发挥好“头雁作用”。建立差异化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督、考、问、用”机制,大力宣传各条战线先进典型,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干部骨干带头作用。

  30.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加强党委领导经济发展工作的制度建设,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科学决策重大事项,把好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带头开展蹲点调研和现场解决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把“强执行、抓落实”作为主线,建立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督促指导、强化激励约束,形成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抓落实工作机制。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提升复命意识和划句号能力,聚力书写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华美篇章。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