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来源: 巴中日报 吴江】【点击举报】

  “如今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终于圆了我大半辈子的梦。”谈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带给村民的实惠,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贫困户谢绍蓝心里乐开了花。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家搬离山上的土坯房,住进了安置点的新房。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不仅在巾字村休闲农业产业园务工,一个月有2000元工资,还向银行贷款3万元,让老伴儿在产业园里摆副食摊点、卖烤红薯,一天能有上百元收入。

  这仅是巴州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巴州区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4万人,涉及391个行政村。规划建设616个集中安置点,2016年已建成163个,搬迁0.72万人;2017年计划建设453个,搬迁2.62万人。

  多管齐下确保搬稳搬富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工程,怎么搬、谁说了算?巴州区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在巴州区大茅坪镇大圆包中心村,每一个贫困户家门口都贴着一张“易地搬迁明白卡”,上面有贫困户基本情况、易地搬迁安置属性、搬迁政策享受情况等信息,其中政策享受情况一栏,又包括旧房拆除复垦补助、购(建)房补助、农民自筹资金等项目。

  记者发现,无论是2人户还是3人户、4人户乃至于5人户、6人以上户,每户自筹资金部分都不超过1万元。“这主要靠政府给予的财政补助。”区财政局负责人介绍,巴州区创新财政资金整合方式,建立起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库,统筹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性长期贷款等项目,统筹解决了新居建设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生产生活附属设施建设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该村贫困户杨玉珍家有两口人,其新居面积只有50平方米,只建了一层,但从楼梯上到屋顶,则是一个同样50平方米的大平台。“现在我们可以随时上去乘凉,以后有条件了,就自己在上面加一层。”杨玉珍说。

  守住政策红线,留足居住空间。“人均25平方米的政策红线必须严格执行。”巴州区委书记张平阳对此有很好的思考:“对有扩建需求的,实行双层设计,单层建设,预留一层续建空间,验收销号、稳定脱贫后可根据经济实力续建。”如此做法,既避免了“超标”,也满足了住房需求,确保贫困群众搬得起、住得下,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配套服务优化居住环境

  “不学礼,不以立”“学海无涯苦作舟”……近日,走进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安置点,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新居墙上的文化标语和宣传壁画,它们与漂亮的新居相得益彰,浓浓的书香气息迎面扑来。

  记者了解到,巴州区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韵味、一墙一世界、一墙一风景”要求,在29个乡镇(街道),104个贫困村,58个大型聚居点,规划、植入了一批反映村风民俗、传统文化、孝道文化、家风家训家规、感恩奋进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满足搬迁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书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严格按照“五通五有”标准建设,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活动广场、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站、有垃圾收运点。还建立“1+1”工作机制,开设1个公益性岗位,成立1个业主委员会,乡镇卫计、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等部分服务下沉到搬迁安置点,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最大程度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基层治理不断深入。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村民自治”原则,探索建立“一长五员”管理服务模式进行治理,一长为物业管理协会会长,五员为社区网格员、卫生保洁员、绿化管理员、水电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确保社会管理服务无缝隙、无盲点、无空白。突出精细化管理,发挥党员、基层干部主动性,为贫困群众实现小心愿、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办理小事物、整治小环境、收集小信息、解决小问题、推进小宣传、提供小服务。

  注重“造血”实现安居乐业

  易地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根本。从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入手才是脱贫致富的原生动力,为此,巴州区还创新设立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六大基金,按照“区建示范区、乡建示范片、村建示范点”的思路,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企业+专合社+农户(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集中发展道地巴药、绿色果蔬、畜牧水产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康体休养等业态。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实施贫困户家庭经济“万元增收工程”,支持有一定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万元田”“万元圈”“万元店”等若干增收项目。今年来,巴州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预计搬迁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65岁的官香林是枣林镇清溪沟村的贫困户,由于常年体弱多病和资金短缺,平日里跟老伴只能靠低保兜底和养一些家禽维持生计。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他家实施了“万元田”“万元圈”项目,目前养了11头猪、20只鸡和一头牛,加上养鱼的收入,一年应该有三、四万的收入,说起今年要脱贫,官香林充满了信心。

  此外,对有劳动力但缺少技术的贫困人口,组织开展规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到当地园区景区就业、外出务工或自行创业带动就业,保障获得长久有效的工资性和生产性经营性收入;对有一定劳动力但无法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的,开发或购买公益性岗位支持其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目前,巴州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9754户农户户均就业1.5人以上,有的家庭通过整体务工实现月均收入1万元以上。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