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来源: 巴州区教科体局 】【点击举报】

  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紧扣“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主线,科学谋划、创新举措、精准发力,创新主体、“双创”平台数量快速增长,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创新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高“含金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加速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培育主体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巴州区先后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巴州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巴州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围绕全省现代工业“5+1”、现代农业“10+3”、现代服务业“4+6”产业体系和全市“三个四”重点产业,结合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脱贫攻坚重点任务、特色产业技术需求,持续加强科技项目储备。

  琳宸能源是川东北唯一一家利用餐厨废弃物制备生物柴油的大型企业。“近年来,我们与省内外5所高校搭建产学研联盟,申报实施《间歇式降解法使用餐厨(畜禽)废弃物制备生物柴油产业化研究》《一种基于餐厨废弃油酯无污染制备生物质民用生物柴油方法》等国、省科技项目5项,获得财政专项经费支持295万元,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9项,研发生物柴油、餐厨油水渣分离器等新产品5个,技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琳宸能源负责人邱成林介绍说。

  

 

  琳宸能源生产的生物柴油

  近5年来,巴州区聚焦区域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实施国、省、市、区科技计划项目78项,下达财政专项资金3125万元,培育申邦建材、罡正电子、江杰建材、宇光光学、正大防水、天成高分子、琳宸生物、巴食巴适、皓峰生物科技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截至2019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21亿元;备案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培育申邦建材、罡正电子、正大防水、琳宸生物等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4家;研发新产品55个,取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省级科技成果10项;引进转化发明专利、省科技奖励等高技术科技成果25项,2019年成果转化产值达2.5亿元;组织转让技术成果33项,合同登记金额达8420万元;培育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6个,打造了“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科普基地2个,涌现了一大批创业者和创新创业优质企业,开创了乡村振兴新格局。

  创新机制 夯实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巴州区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创新人才评价办法,全力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激励科技人员投身生产实践一线。全区以引进国外专家、“三区”科技人才计划等项目为载体,与川农大、西华大学、电子科大、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吸聚行业领军人才24名,签约“三区”科技人才60名,选派科技特派员71名,深入实施“五个一百”人才培训工程,通过 “集中培训+分类指导”“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等模式,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曾口镇书台村属典型贫困村,有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但种植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了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2019年1月,巴州区借力“三区”科技人才计划,选派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陈诚、熊川与该村对口帮扶,推行“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贫困户”引领带动模式,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该村140户贫困户掌握了大棚搭建、菌种撒播、田间管理等技术,增扩种植面积100余亩,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增收。

  

 

  技术人员培训进园区

  “三区”科技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巴州区开展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50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次,培养本土科技骨干2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万余份,解决技术难题31个;引进新品种10个,指导建成中药材、羊肚菌等科技示范基地1000余亩,有力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要发展,人才短缺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巴州区教科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育和激励约束机制,让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加快构建一支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扶贫 精准服务全覆盖

  巴州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探索实施“科技专家服务团+企业+基地+贫困村”“产业园区+特色产业+贫困村+贫困户”“线上+线下”模式,组织技术专家到园区、企业、贫困村“坐诊”,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6项基础服务和项目规划实施、产品研发、品牌策划等5项特色服务,促进区域中药材、茶叶、有机果蔬、生态养殖等支柱特色产业发展。

  

 

  科技特派员“一对一”送服务

  位于清江镇蔡家湾村的强兴种养殖专合社主要从事肉牛养殖和牧草、青翠李种植。2019年10月,针对合作社反映的100余头秦川改良牛存在采食量偏低的问题,巴州区教科体局统筹安排科技特派团开展“一对一”服务,特派员先后3次“现场把脉问诊”,提出了解决办法和科学防控措施,宣讲了创新创业有关政策。在特派员的指导下,合作社2019年肉牛销售额达15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带动15户贫困户20户非贫困户就业增收。2020年,当地引进“西门塔尔”等肉牛新品种2个,示范养殖200头,发展“桂牧一号”牧草种植10亩,青脆李种植扩增到70亩。同时,新培育技术管理人员8名,示范带动周边10户农户养殖肉牛50头,发展势头良好。

  为解决专家不足、实地指导费时费力等问题,该区还大力开展“线上指导”,建立优化“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巴州区平台,入库技术专家302名、科技信息员1000名、贫困户近3万人,累计收集、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种养大户等产业技术咨询16140条,挽回经济损失500万余元,实现科学实用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服务指导、贫困劳动力技术培训在贫困村和产业集中点位全覆盖。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