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立足市中心城市主城区优势,打造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提出,支持巴州区立足市中心城市主城区优势,打造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巴州区如何发挥区位优势?着力点在哪?本报记者专访了巴州区委书记张平阳。

  记者: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巴州区立足市中心城市主城区优势,打造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巴州区将怎么做?

  张平阳:市委在《决定》中关于我区的工作要求,把准了巴州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方向,是对巴州发展事业的重视和嘱托。我们将围绕市委的工作要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推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着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增强协同开放创新驱动能力,着力推动各类发展要素有效集聚,打造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记者:巴州区在打造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中,有没有具体的项目案例?

  张平阳:在打造人口承载地上,重点抓城市建设,主要是以建设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主抓手,推动城市规模有机增长和功能品质提升,增强人口承载力和吸附力。具体是抓好新区建设、城市改造、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提升。当前莲山湖片区山地公园城市建设是重中之重,将综合考虑新城内涵、形态、场景和品牌,努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城区、高能级的发展平台,目前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此外,我们正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大批城市建设项目,相信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未来主城区的功能品质将得到大幅提升。在打造产业承载地上,重点抓园区和集聚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提升产业承载能级。工业经济是我区的突出短板,为此将重点依托巴州工业园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放眼成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寻求产业转移承接或产业配套,力争通过3—5 年的努力建成产值达100 亿元以上的园区,同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进度,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农业园区以聚居点为核心推进功能完善,谋划一批“接二连三”的业态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建设产村景融合的美丽乡村。

  记者:全会提出,把巴中建设成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供给地、休闲度假后花园。巴州区立足“道地药乡、康养巴州”定位,将如何发力?

  张平阳:巴州区做大做强以道地中药材为主导,优质粮油、有机果蔬、生态养殖为补充的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产业,推动生态优势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一是坚定不移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全区道地中药材已初具规模,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纳入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名单。下一步将在系统集成、扩面提质上下功夫,同步推进中药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争创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坚定不移做大做优特色农产品。抓好“三品一标”建设,做强高观茗香、川明参等本地特色优势农业,推动域内农业企业与成渝地区等区域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三是坚定不移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参与巴蜀文化旅游长廊建设,推进天马山森林康养度假区(二期)等文旅项目建设,新创建一批A 级景区,打造一批文旅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文化资源、特色农业、生态优势价值转换。

  记者:巴州区将如何发挥优势,走出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张平阳:主要在提升人口和产业承载力、提高城乡发展融合度、强化发展动能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两地一区”。一是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通过城市功能性区块和新区建设、城市肌理有机更新等,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城市精神。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和社区功能配套,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高水平发展城市公共事业,提高人居便捷性和舒适度。加强城市经济动力基础建设,完善经济中心消费供给、金融服务、对外交往门户等功能,提高人口吸引力和集聚力。二是实施产业兴区强区战略。构建结构合理、主导明显、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经济总量和发展质效的提升。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打造空间结构协调、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产业园区,承接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来巴州投资兴业。推动商圈经济发展,新建和提能优化一批精品特色商圈,同步推动重点镇和特色镇商圈建设。实施名企名品培育工程,提高巴州企业竞争力以及产品、服务的市场知名度。三是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优化巴城主城区、重点镇、一般场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加大新区建设强度,推进城市空间拓展,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引导。分类编制镇村空间规划,加快重点镇、特色镇建设,提升一般场镇基础设施条件和功能形象,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四是强化发展动能体系建设。推动土地、人才等要素配置改革,加强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适应“两地一区”建设的政策体系。扩大开放合作,聚力政务服务改革、诚信体系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培育人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集聚洼地。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