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脱贫攻坚新气象:“三新”折射藏区彝区民生之变

【来源: 四川日报 徐中成 徐登林 何勤华】【点击举报】

   四川省藏区彝区把脱贫攻坚和破解民生“七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

  看新路

  去年,甘孜州脱贫村硬化路1699.8公里,新增30个乡镇通油路、463个村通硬化路、112个村通公路,确保了281个脱贫退出村全部通硬化路

  看新居

  沙合莫村通过自建、改建后,村里以前人畜混居、破败不堪的房屋被一间间崭新的彝族民居替代,受益群众达1328人

  看新业

  今年壤塘县实施的37个脱贫产业项目均经过评审,通过评审后,脱贫产业项目操作性更强,也能真正带来经济效益

  4月1日,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白土坎村,村民姚顺玉正在大棚里摘羊肚菌。“试种很成功,一亩地能产200公斤,按目前每公斤200元的市场价格算,预计亩产可实现收入4万元。”

  当天,白土坎村村支书柏天云带着村里的贫困户前来考察。作为贫困村,白土坎村种植了600多亩青(红)脆李,两年后才会进入盛果期。“光靠李子这个产业实现脱贫显然还不够。”柏天云说,人工种植羊肚菌效益好,准备在村里全面推广。

  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川省藏区彝区把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大力在彝区实施“十项扶贫工程”,在藏区实施“六项民生工程计划”,着力破解以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读书难、就医难、就业难、增收难为代表的民生“七难”,加速实现脱贫奔康。

  看新路

  水泥路打通“绝壁村庄”

  4月2日中午,甘孜州雅江县河口镇山背后村笼罩在雨前的阴云中。“往年这种时候,心情总像山头的云一样沉重。”村民付林一边在自家院坝里编织背篓一边说。

  山背后村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是雅江县2016年“摘帽”的5个贫困村之一,全村78户就有贫困户15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绝壁村庄”,交通不便是村民致贫的重要原因。

  每年4月到6月的松茸采摘,是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付林清晰记得,2014年5月的一个傍晚,全家老少从各个山上回来,怕错过集市交易时间,顾不得饥肠辘辘,赶紧把各自采的松茸集中在一起,付林花70元雇了一辆摩托车载着他和刚刚采来的15公斤松茸一起下山。

  由于连续多日的夜雨,下山路上的车辙已是40多厘米深的泥槽,摩托车只能一路寻路前行。眼看离下山不远了,哪料摩托车撞上泥中暗石,“飞”起2米多高,付林和摩托车师傅被甩到路边的淤泥中,装松茸的背篓翻滚下悬崖。

  “从那以后,每当看见阴沉沉的天我就有心理阴影。”付林说。而类似的事故,村里每个成年人都曾遇到过。

  改变来自2016年,雅江县政府投入590多万元,将该村4.98公里的烂泥路修成水泥硬化路。“我们计划发展松茸、养殖和种植产业。”山背后村村支书汪修说,现在,村里户户通上水泥路,家家用上自来水,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帮助和政策兜底,去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实现脱贫。

  甘孜州交通运输局局长王强介绍,去年,甘孜州脱贫村硬化路1699.8公里,新增30个乡镇通油路、463个村通硬化路、112个村通公路,确保了281个脱贫退出村全部通硬化路。

  而付林也计划着趁这几天农闲添置一批新背篓,不但要采松茸,还要买辆农用汽车运松茸,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看新居

  彝家新寨“长”出新生活

  3月30日,记者来到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村头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红、黄、黑三色寨门格外醒目,两根水泥柱上分别用彝文、汉文刻着“沙合莫村”几个大字。

  在彝家新寨建设过程中,沙合莫村充分结合实际,根据彝族群众生活习俗和居住特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采取部门包户注资帮扶的方法修建新村。在建好民居的同时,配套修建了平整宽阔的2公里村道、2.5公里户道连接,每家每户还安装了太阳能,一个功能完善、规划有序、整洁漂亮的新型彝家村落跃然而出,成为螺髻山下一道亮丽风景。

  “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啊。”村民米色子达欣喜地告诉记者。当天,天空中下着大雨,但他一点也不担心。他还记得,以前居住在高山上的老屋里,这样的雨天就要漏雨了,全家人都睡不踏实。

  走进米色子达现在的家,院子里种满了果树,左边是堂屋和厨房,右边一排房屋有畜圈、杂物间、厕所等,功能分区十分明显。新的生活正从新的寨子里“长”出来。

  沙合莫村村支书吉支尔日说,通过自建、改建后,村里以前人畜混居、破败不堪的房屋被一间间崭新的彝族民居替代,受益群众达1328人。

  看新业

  脱贫产业实施要“会审”

  4月1日,阿坝州壤塘县石里乡中大石沟村第一书记罗俊又一次来到贫困户噶尔登家,查看牲畜暖棚建设进展情况。“村里准备搞联户集体经济牧场。清明节后,将从外地购回180多头牦牛,承包给噶尔登和村里的另一户贫困户养殖。”

  中大石沟村平均海拔3000米,以种植青稞、马铃薯、豌豆等农作物为主,全村52户286人就有贫困户17户84人。如何实现脱贫增收?今年年初,村里初步提出种植木耳的产业脱贫项目,但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最终没有在县上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评审会上通过。

  为避免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脱贫村脱贫产业单一,追风现象严重等情况,今年,壤塘县由扶贫移民局牵头,农业、财政、发改、科技、国土、旅游等部门和相关行业13名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专门对即将实施的脱贫产业“把脉问诊”,坚决禁止“拍脑袋”盲目决定产业。

  经过深入调研,根据村里群众意愿,立足全村3万亩天然草场资源,且草场多年未养殖牦牛,中大石沟村又提出搞联户集体经济牧场,采用“产业资金入股养殖大户,固定利润返还”的模式养殖牦牛,实现造血式扶贫。

  通过项目实施,经综合测算,预计到今年年底,全村贫困户户均增收1761元,非贫困户户均增收587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457元。最终,该产业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据介绍,今年壤塘县实施的37个脱贫产业项目均经过评审。“通过评审后,脱贫产业项目操作性更强,也能真正带来经济效益。”罗俊说。

  记者手记

  用心用情啃硬骨头

  务实的举措,责任的担当,体现的是地方党委、政府把每一个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里、捧在手上。

  由于历史和地理、气候等因素制约,加之经济总量偏低,四川省藏区彝区民生短板问题较为突出。“七难”就是民生短板的现实体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发展。作为全省脱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四川省藏区彝区各级党委、政府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民生改善,并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各族群众,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活力。这充分说明,只要用心、用情,撸起袖子把脱贫攻坚往实处干,就没有攻不下的堡垒、打不赢的硬仗。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