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的指示精神,巴州区在脱贫后坚持“脱贫不松劲、摘帽不卸甲”,全面推行“六个到村到户”,持续强化攻坚举措,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已脱贫对象稳定脱贫不返贫。
一、党建引领“到村到户”,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始终把党建挺在脱贫攻坚前沿,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实施党建引领奔小康“一十百”行动,强力推动党建与精准扶贫互动互融、互促互进。一是探索建立“跨县党支部”。按照“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发展联动”的思路,在大和乡界牌村与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探索建立沙迴坪联合党支部,采取“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的方式,力促两地共建共享,携手脱贫,共同小康。二是着力打造十条“党建示范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辐射带动作用,以化成镇长滩河村、梁永镇宏福村、曾口镇书台村等党建扶贫示范点为基础,按照区域化党建的思路,整合区域内的有效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内争到2020年在全区打造十条“党建扶贫示范带”,覆盖全区85%以上基层党组织。三是重点培树百名“党员脱贫星”。启动“党员脱贫之星”培树计划,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标准,按照“推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走得正路”四条标准,对全区党员贫困户全面摸底,掌握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来源、收支等情况,逐户进行分析,筛选确定100名培育对象,引领群众脱贫奔康。
二、风险监测“到村到户”,扎实筑牢返贫防线
坚持脱贫与防范返贫两手抓,创新推行“三个一”风险监测模式,扎实筑牢返贫防线。一是织牢一张“风险监测网”。按照“全面摸底、动态监测”原则,以“一低五有”“一超六有”为红线,建立以乡镇为主体、村组为单元、区级行业部门配合的三级风险监测网,将已退出的104个贫困村、已脱贫的76206人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常态走访、定期回访、风险调查等方式,及时准确掌握情况。二是用好一个“监测数据库”。根据贫困户现有产业、就业、家庭收支和贫困村道路、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情况,分“一级极易返贫、二级容易返贫、三级不易返贫”三个等级,建立动态管理预警台账,实行“一户(村)一档”,并根据每月监测情况及时调整风险等级。三是用活一张“风险交办单”。区脱贫办建立“风险清单”,逐一明确风险化解时限和责任,“点球”式发给相关行业部门和乡镇予以整改,区脱贫攻坚督查组照单督查,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下发督办通知,确保各类风险及时防范化解到位。
三、持续帮扶“到村到户”,确保群众脱贫有门路
严格落实“脱贫不脱帮扶”要求,出台《进一步务实开展挂包驻帮工作的通知》,实行“三包三不”帮扶机制,真正实现扶上马、送一程、奔小康。一是战区“包干”不却责。继续推行战区“包干”负责制,及时调整因工作调动的战区指挥长,确保28名战区指挥长履职到位,统筹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对战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信访维稳等包干负责,每月到战区开展工作不少于2次,定期主持召开战区脱贫攻坚推进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二是乡镇“包保”不松劲。持续强化乡镇主责,乡镇党政“一把手”与区委、区政府签订脱贫奔康承诺书,乡镇领导干部与所包行政村签订脱贫奔康包保责任书,全面负责该村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确保全域均衡推进,同步达标奔康。三是干部“包扶”不断档。坚持“5431”帮扶机制不动摇,及时调整补充69名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强化帮扶职责,保证帮扶时间,采取量化打分方式,全面考核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倒逼帮扶人员履职尽责,做到贫困户不小康、帮扶不断档。
四、产业增收“到村到户”,夯实农户增收基础
按照“区有示范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思路,围绕道地巴药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三万工程”,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夯实农户增收基础。一是实施万亩巴药工程。采取“一产一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办法,支持海升集团、毅力集团、秦岭药业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广“药药、林药、果药、粮药”等套种模式,新增巴药2.16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600元以上。二是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引导有条件的1.8万户贫困户实施“万元田”“万元圈”“万元水”“万元林”“万元店”等“万元增收工程”,因户因地制宜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商店等2至3个到户项目,壮大庭院经济。三是实施万人培训工程。调整优化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和驻村农技员,依托农民夜校、专合社、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邀请高级农艺师、“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果树嫁接、苗木管护、病虫防治、畜禽养殖等集中培训80次,提升技术水平,目前已培训贫困人口1.5万人次以上。
五、基层治理“到村到户”,持续推进村民自治
把加强基层治理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重要工作内容,以“四好村”创建为载体,坚持“三自主”,推动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一是村规民约“自主制定”。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讨论和制定涉及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设施管护、婚烟家庭等方面的村规民约,适时修订完善,明确“什么不可为”,规定“违反后怎么办”,解决法律管不了、陋习无据管的问题,形成依法立约、以约治村的良好格局。二是行权履责“自主监督”。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及落实、村务财务公开、集体经济管理、村社干部履职等情况,按照收集意见、提出建议、督促落实、通报反馈的程序全程监督,确保“微权力”运行规范、干部责任履行到位。三是社区物业“自主管理”。针对全区新建聚居点多,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民主选举业主委员会,主要负责物业管理、新居配套建设等工作,做到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做、环境有人治、难事有人帮、资产有人护、安全有人保。2018年成功创建“四好村”省级17个、市级37个、区级90个。
六、教育引导“到村到户”,做实群众感恩教育
坚持将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同步抓、两手硬”,以“一堂一站一评”为载体,教育引导群众自力更生战贫困,感恩奋进奔小康。一是用活“一堂”。依托全区373所晏阳初道德讲堂,抓住“口语化、生活化、群众化”的关键点,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感恩奋进、脱贫光荣等五大主题教育为主线,以贫困群众讲脱贫致富的发展故事为重点,以帮扶干部讲真情帮扶的感人故事为补充,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相互鼓励、相互打气。二是建好“一站”。设立区、乡、村三级“群众信访站”,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发现影响稳定的苗头因素,整合安全、信访、综治等资源,积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准,全力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提高群众满意度。三是突出“一评”。每月评选一批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家人和睦的幸福家庭,每年评选一批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脱贫光荣户,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在广大群众中树标杆、立榜样。2018年评选脱贫光荣户3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