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巴州区脱贫摘帽顺利通过国检后,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打造“三个三”扶贫新模式,形成了可持续、高质量脱贫的良好态势。
“3+”模式建设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工厂企业”模式。依托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工业产业等区位优势,采取“企业(专合社)+车间+贫困户”方式,将生产车间建在人口较为集中的贫困村,推动工业产品进村生产和农产品就地加工,既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附加值,又组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水宁寺镇依托镇内企业建成扶贫车间4个,77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扶贫车间+灵活自主”模式。立足部分群众需到场镇“陪读”无固定收入的实际,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生产车间建在学校规模较大的镇区,采取“错时”工作制,让“陪读”的贫困学生家长灵活自主选择就业地点和时间,就近就业,边带孩子边挣钱。梁永镇在场镇建立服装生产扶贫车间1个,贫困学生家长占比60%,熟练工每月可收入2000元以上。“扶贫车间+合作发展”模式。全力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行贫困户以资金、劳力、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扶贫车间建设,将股权量化到户,通过“企业(专合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贫困劳动力可获得就业佣金、分红股金、土地租金。梓橦庙镇利民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入股贫困户通过“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模式,每月可获得分红、务工收入1555元。
“三大工程”夯实扶贫产业。实施万亩巴药工程。采取“一产一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办法,新培育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家,支持海升集团、毅力集团、秦岭药业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广“林药、果药、粮药”等套种模式。去年新增巴药2.16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600元以上。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引导有条件的1.8万户贫困户实施“万元田”“万元圈”“万元水”“万元林”“万元店”等“万元增收工程”,因户因地制宜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商店等2至3个到户项目,壮大庭院经济增收。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施万人培训工程。调整优化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和驻村农技员,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依托农民夜校、专合社、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邀请高级农艺师、“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果树嫁接、苗木管护、病虫防治、畜禽养殖等集中培训。同时组织农业种植大户到外地学习取经,提升技术水平,去年来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5万人次以上。
“三包”政策巩固扶贫成效。战区“包干”。继续推行战区“包干”负责制,由28名战区指挥长统筹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对战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信访维稳等包干负责,每月到战区开展工作不少于2次,定期主持召开战区脱贫攻坚推进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乡镇“包保”。持续强化乡镇主责,乡镇党政“一把手”与区委、区政府签订脱贫奔康承诺书,乡镇领导干部与所包行政村签订脱贫奔康包保责任书,全面负责该村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确保全域均衡推进,同步达标奔康。干部“包扶”。坚持“5431”帮扶机制不动摇,及时调整补充69名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强化帮扶职责,保证帮扶时间,出台《巴州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与重点工作绩效挂钩考核办法》,采取量化打分方式,全面考核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倒逼帮扶人员履职尽责,做到贫困户不小康、帮扶不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