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提升
整治九大交通节点,包括重建柳津桥、巴河大桥,打通祠堂街到状元桥街、胡家巷等;
山水融城
营造山水城景观格局:沿巴河形成滨河景观轴,沿南池河和后河形成景观绿带,以巴人广场、罐头厂文创公园、中城街文化广场、南池河湿地公园打造景观节点;
生态修复
各公园绿地间距不超过400米,形成“10分钟公园圈”;
城市修补
建立半径为800米的公服设施服务半径,形成"10分钟公服圈"等;
重塑文脉
借鉴成都东郊记忆公园的打造模式,塑造独具巴中特色、反映工业文明的罐头厂文化公园。
把罐头厂区域打造成巴城版的“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恢复南池河生态景观,依托巴河打造滨水景观绿带,市民在巴城任意区域步行10分钟,将有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经市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1月16日,《巴中市巴州区江南、江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面向社会公示。《规划》的主旨,就是致力于打造巴中旧城复兴的典范。
以“城市双修”理念(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对巴城进行重新总体设计,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强化人文特色的打造,强调城市品位的提升,是本次规划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按照我市“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的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六大突破”,要在城乡提升上奋力突破,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以巴城为中心、以县城为支撑、以特色镇为节点、以中心村聚居点为辐射的四级城镇体系。本《规划》无疑是“努重塑文脉
借鉴成都东郊记忆公园的打造模式,塑造独具巴中特色、反映工业文明的罐头厂文化公园。
把罐头厂区域打造成巴城版的“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恢复南池河生态景观,依托巴河打造滨水景观绿带,市民在巴城任意区域步行10分钟,将有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经市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1月16日,《巴中市巴州区江南、江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面向社会公示。《规划》的主旨,就是致力于打造巴中旧城复兴的典范。
以“城市双修”理念(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对巴城进行重新总体设计,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强化人文特色的打造,强调城市品位的提升,是本次规划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按照我市“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的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六大突破”,要在城乡提升上奋力突破,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以巴城为中心、以县城为支撑、以特色镇为节点、以中心村聚居点为辐射的四级城镇体系。本《规划》无疑是“努力把城市做优”这一要求的侧证。
A 打造旧城复兴的典范 巴城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规划》开门见山提出,要通过规划,对巴城城市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对巴城的定位进行了完善,就是以行政办公和商业商贸为主体,以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与和谐宜居为特色,融山水于城市、塑文化于城市,致力于打造巴中旧城复兴的典范。
《规划》涵盖的区域包括巴城江南、江北片区,其中江南片区东至后坝组团,南至南龛组团,西至柳津桥;江北片区东至后河组团,西至巴州大桥,北至望王路。
按照《规划》,巴城将形成“一廊、两带、三轴、四心、多片区”的城市空间总体结构框架。
“一廊”,指穿城而过的巴河绿色走廊;“两带”,指沿南池河和后河形成的南池河生态休闲带以及后河生态休闲带;“三轴”,指西龛山—望王山(柳津桥轴线)、南龛山—望王山(南北主轴线)与南龛山—北龛山(中城街轴线)景观通廊;“四心”,包含行政中心、城市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文创中心;“多片区”,多个居住片区、行政片区、文化片区以及生态涵养片区。
具体从功能上划分,巴城划分为行政片区、居住片区、文化片区、生态涵养片区四个大片区。
行政片区位于江北片区的西北部,构建以行政办公为主,商务贸易为辅的行政功能区;居住片区位于江北片区的中部和东部以及江南片区的中部、南部和西北角,打造配套完善、交通便捷、尺度宜人的城市居住生活配套区;文化片区位于江南片区的东部,以文星街—小街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为核心打造彰显巴中文脉的特色历史文化风情区;生态涵养片区位于江南片区的西部,结合西龛山自然山水,打造宁静致远、景色优美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B 打造巴城景观系统 推窗见山水之美
景观打造和城市绿地,是一个城市品位和居住舒适性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本次规划的重中之重。据市规划局规划专家介绍,对巴城的景观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详细的规划打造,是本次规划最大的特色和亮点。
在景观方面,巴城将形成“一轴、两带、四廊、四心、多点”的景观系统结构,真正做到让市民“推窗见山水之美”。
一轴,指沿巴河一线形成滨河景观轴,使绿景与水同时贯穿整个城区;两带,指沿南池河和后河形成两条景观绿带,让绿地通过水系进行生态串联;四廊,即构建由江南向江北的4条视线通廊,作为山、城、水的联系纽带;四心,以巴人广场、罐头厂文创公园、中城街文化广场、南池河湿地公园打造四个景观主节点;多点,充分利用主题公园、社区公园及街头绿地广场等形成的点状空间。
C 步行10分钟有公园 新建罐头厂文化公园
《规划》把巴城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三大类。其中,公园绿地分为公园、滨水绿带和社区公园三类。各公园绿地间距不超过400米,形成“10分钟公园圈”。
按照《规划》,巴城的公园主要包括区域性公园、片区级公园和特色主题公园三大类。
区域性公园主要以南池河为纽带,恢复河道生态景观。两侧预留充足的绿化开敞空间,并在适当位置把绿化空间进一步放大,形成一条串珠式带型公园,贯穿整个江南片区。片区级公园则以罐头厂旧址为基础,借鉴成都东郊记忆公园的打造模式,将公园建设与历史记忆、工业展示相结合,引入文创研发、娱乐休闲等活力型产业,塑造独具巴中特色、反映工业文明的罐头厂文化公园。同时,罐头厂文创公园也是巴中老城区中唯一能实现山—水直接相连的生态通廊。以展示晏阳初、张思训等历史名人为主题,打造特色主题公园。
滨水绿带主要依托巴河打造滨水景观绿带。社区公园分为居住区公园与小区游园,居住区公园以500至1000米为服务半径进行设置,每处面积不小于1.5公顷。小区游园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每处面积为0.5至3公顷。
《规划》还明确,将打造巴人广场、区政府前广场、中城街文化广场等。充分利用广场地上地下空间,增强广场用地的复合功能。
D 建畅通路网 将整治九大交通点
按照《规划》,巴城将形成“一环、四横、四纵”的道路系统。
“一环”即望王路(北二环)、红碑路(南二环)与云台街、将军大道形成的环状主干路系统;“四横”即江北片区的望王路、江北大道,江南片区的红军路—八角楼街—新市街、红碑路;“四纵”即以回风大桥为主的北部交通线,以云台街、柳津桥为主的中北部交通线,以南泉寺街—麻柳湾大桥—状元桥街为主的中东部交通线,以将军大道—巴河大桥为主的东部交通线。
要实现畅通便捷的城区道路系统,需要对现有的重要交通节点进行整治。《规划》列出了九大交通整治节点,分别是:重建柳津桥,拓宽路面至双向4车道,并预留大容量的人行道;在罐头厂文创公园处新建人行过河景观桥,加强两岸联系;打通西城市场南侧的城市支路,方便周边到达;打通水井街、沿南池河城市支路,缓解张思训街的交通压力,塑造城市南北轴线;打通区政府大门前道路,使文庙街能直接连接到将军大道;重建巴河大桥,提升通行能力;打通三中门口的祠堂街到状元桥街,打通状元桥街到胡家巷,方便江北大道与望王路的联系;对接南龛山新建隧道,方便雷坡石片区与西龛山、南坝之间的联系。
巴城继续加快公共停车场(库)的建设,规划在商业、文化和服务功能的集中区主要出入口设置有23处地上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以缓解巴城停车难。
E 公共配套设施更完善 建800米服务半径
规划区内配置满足生活居住所需的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包括设置初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运动馆、全民健身活动场地等。
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均按照配套标准,依据常人步行速度,建立半径为800米的公服设施服务半径,形成“10分钟公服圈”。
《规划》也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本《规划》落实见效后,巴城的居住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交通系统更加完善,重现巴城历史荣光,城市文化得到有效展示,义务教育得到加强,医疗体系更加完善,体育设施优化布局,城市绿地显著提高,部分城市功能逐步疏解。
简言之就是,以“城市双修”为理念对巴城城市进行总体设计后,巴城的“城市病”将得到治愈。
目前,该《规划》正在向社会进行公示,市民有好的意见或建议,可以反馈给市规划局规划编制科。
新闻背景
巴城“城市病”日益严重“城市双修”势在必行
在城市规划师眼中,巴城仿佛一个小毛病众多的“病人”,“城市病”病情突出。本次的城市总体设计,就是一个以“城市双修”为主要“处方药”的“根治药方”。
受历史局限性及地形条件等影响,在巴城老城片区聚集了大量的城市级配套设施、吸纳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同时由于建筑建设年代普遍较久远,建设受缺乏系统规划引导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老城区的“城市病”日益严重。“城市病”的“病情”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市风貌失控、基础设施短缺、公共服务不足等。
按照当前实施的《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2015版),将部分产业和功能向兴文新区和恩阳新区转移,老城的定位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因此,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用于指导城市建设的需要十分紧迫,同时也是实现巴中城区控规全覆盖、完善法定规划体系的重要举措。
因此,老城在更新中面临的“棚户区改造要加速、城镇化品质要提升、老城定位要转变、城市病问题要解决”等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从而使老城片区的控规编制势在必行。
作为有针对性治疗“城市病”的“处方”,“城市双修”到底“修”什么?2017年,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群众在“城市双修”中有更多获得感。
直观地说,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双修”,主要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社区功能,修复环境景观。从旧的城市建设粗放发展模式到城市内涵式发展建设的改变,涉及市政、园林、古建、加固改造、生态修复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