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
《四川经济日报》关注巴州区助力妇女就业增收举措
快跟融妹一起来看详细内容
↓↓↓
在川陕革命老区巴中市巴州区,“顾家”与“增收”曾是许多妇女面临的两难选择。为破解这一困境,巴州区妇联依托“义巴”东西部协作契机,2021创新打造“巾帼共创服务中心”,而“巾帼共创”体系中,“社区巾帼工坊”,是扎根于群众、最贴近妇女日常工作生活的就业点位,在这里,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靠着一双巧手编织出幸福新生活。
小工坊织就实在“大民生”
在巴中市巴州区江北街道状元桥社区“巾帼工坊”,40余名家庭妇女,每天熟练地编织出大量中国结、串珠等手工艺品,每月能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这已成为她们支撑家庭的一笔稳定收入。
项目启动之初,不少妇女心里打鼓:“学不会咋办?编好了卖不出去咋办?”为打消顾虑,区妇联带着大家走进巴州区巾帼共创服务中心,亲眼看看中国结的市场价值,同时,请资深师傅手把手教,承诺“半天就能学会基础结”,还与企业签订“保底回收”协议,让大家放心干。居民张小妹从最初的“连打结都手抖”,到熟练后的“闭眼能打八字结”,3个月就掌握了基础技艺,成了工坊里的骨干。
巴州区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技能提升是持续增收的关键。工坊构建起“三级培训体系”——针对零基础的开设“基础入门班”,有经验的开设“创业精英班”,对学得好的学员重点培养,让她们既懂技艺又会管理,再反过来带动其他人。如今,86%的成员都能独立完成复杂订单。
“状元桥社区巾帼工坊”的首批学员王姐是学员中的佼佼者之一,她表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学这门手艺真是太好了,太适合我们这样的家庭妇女了!”
随着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订单不稳定、技艺不够精湛等多方面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巴州区妇联又联系对接人社等部门,一边拨专项资金搞培训,让大家学会编如意结、梅花结等20多种复杂样式。还建立了“收货—验货—出货”的品控流程,确保产品合格率在90%以上。如今,这里的妇女靠着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大的订单,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像这样的“社区巾帼工坊”如今已遍布巴州区。而作为总部的“巾帼共创服务中心”,更是辐射周边5个县区,带动10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其中脱贫妇女48名、残疾妇女12名,人均月增收2000元。小工坊里的一针一线,实实在在织就了“大民生”。
好办法淬炼实战“真经验”
成功,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办法,又随着时间沉淀为“真经验”。
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并顺利实现稳定增收原因何在?谈及此,巴州区妇联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她表示,通过合理布局“三级体系”、完善产业链、提优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当地不仅让妇女“有活干”,更让她们“干得好、能持续”。
在布局上,“巾帼工坊”形成了“县域中心+乡级联系点+村社微工坊”的三级体系。2022年成立的首个巾帼工坊作为县域中心,负责输出订单、组织培训,如今已辐射5个县区;11个乡级联系点扎根地方特色,像平梁云上青山的“非遗体验+”、山水化城的“车间+”,让工坊充满了“乡土味”;23个村社微工坊则把就业岗位送到了妇女“家门口”,实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工坊”。
在完善产业链方面。生产端,当地借助义乌的平台资源,与5家企业签订长期订单,保障原材料供应,不仅完成了245万余个来料加工订单,还和义乌企业联合研发9种新品,从“来样加工”升级到“自主生产”;销售端,通过“义博会”展示、电商平台销售、文创展销等方式,形成多元渠道,仅自产自销产品就达60多万件,还和8家本地单位、5家外地企业达成合作;产品端,既做中国结、串珠等常规品,又挖掘“四川清音”“巴中皮影”等文创产品,用特色打开市场。
而服务保障的强化,更是为工坊长效运营兜了底。当地成立由妇联、人社等部门组成的服务队,摸清资源、政策、劳动力、需求“四张清单”,用“企业下单+工坊派单+妇女接单”的模式进行精准匹配。同时,制定《组织架构》《日常管理办法》等制度,让工坊运营有章可循。对残疾、患病等特殊妇女,更是实行“送料上门、集中回收”,12名特殊妇女因此实现年增收1万余元。
巴州区,用务实举措破解了妇女就业难题,也为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