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 赋能幸福巴城建设

【来源: 环球人物网 】【点击举报】

  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 赋能幸福巴城建设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5年5月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6月17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巴州区,作为刚刚获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巴中市的主城区,如何巩固好创建成果,接力建设幸福城市,打造品质生活宜居地?更需我们树牢系统思维,整合资源、集成能力,以文体旅深度融合赋能,绘就“聚人兴产”蓝图,丰富巴城内涵,增加城市温度,服务美好生活,让“诗与烟火”同样精彩,使其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温暖幸福之地。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让“山区小城”实现“文明高地”的新跨越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巴中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城市经济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巴州区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理念,以系统思维、全局视野谋划推动创文工作。特别是近四年,更是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以超常规举措攻坚克难、破冰搏浪,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锻长补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注重基础补短与品质提升“双轨并行”,着眼便民利民,不搞大修大建,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陆续启动“三路三广场多节点”系列城市功能提升工程,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83个、整治背街小巷70余条,素有巴中“荷花池”之称的南池市场变身巴城唯一艺术广场,断头10多年的南坝滨河路全线贯通,积压市民心中多年的晏阳初大桥南岸“块垒”成功摘除,南北贯通的城市中轴线,串起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和城市地标,打通了巴城两千年历史文化脉络。突出城乡一体发展,实施中心场镇与被撤乡镇集中整治,一个半月架起曾口“民心桥”,铺就多年来反映强烈的清江镇“顺心路”……都见证着巴城由内而外、由城到乡气质颜值的“惊艳巨变”。以民为本,城市温度可感可及。“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始终把群众需求摆在第一位,创新推行“群众诉求大起底”,全域打捞化解疑难问题4.2万余件,办结率高达99.05%,信访总量、纪检信访量、网络舆情量实现断崖式下降。全面推行创建任务网格化、社区管理智慧化,常态推动万名党员干部包保联户、下沉社区,以“零信访”“零冲突”“零补偿”顺利拆除南池市场,完成肖家巷等8个临时市场集中搬迁转型。从出门即达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到“潮汐摊区”升腾的烟火气;从农贸市场生熟分区的明净灯牌,到污水遍地的“马路市场”退出历史舞台……一件件诉求的应答,一桩桩实事的落实,都解锁着巴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治理密码”。春风化雨,文明新风浸润心田。一人文明是盆景,众人文明才是风景。以深化先进典型为引领,全面激活“文明细胞”培育,推动区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实现全覆盖,文明村镇占比达75%以上,先后涌现出“最美独臂教师”杜秀兰等一大批平民楷模、草根英雄,1人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们用心中的阳光和善念温暖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入实施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九大行动”,创新“四单”志愿服务模式,推动12.9万余“红马甲”活跃在巴城的大街小巷。当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时尚,诚信故事温暖“巴山夜雨”,道德模范化身人海标杆……都释放着巴城沁入肌理、融入细胞的“幸福因子”。

  文明城市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构筑“文明高地”塑造“幸福样本”,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更美好,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惟有保持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起,全力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幸福城市”转变,方能让“城市会客厅、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巴城风景无界,幸福无限。

  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为建设幸福城市注入新活力

  当文明的根系深扎巴城肌理,当体育的脉搏共振于山河街巷,当旅游的足迹点亮沉睡的资源——文体旅融合的聚变之力,正以不可阻挡的澎湃之势,重塑着幸福巴城的基因与灵魂。毋庸置疑,加快推进幸福城市建设是确保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巩固提升的“进阶之路”,而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新的增长极,必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向奔赴”。文化是幸福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方向的精神引导,更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观甘肃敦煌、山东曲阜等历史文化名城,依托文化遗产开发出沉浸式文旅场景,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文明符号,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巴城拥有“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三张文化名片,具有“四龛福城”独特标识,历史底蕴深厚,擦亮文化名片,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为巴城注入精神凝聚力,才能将文化势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如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蜕变新生,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完美转变。体育是激活经济的纽带,是城市的脉搏,跳动着经济活力与文化魅力。国内许多城市以体为媒、以赛聚人,将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如江苏以“苏超”为纽带,联动13市高铁1小时圈与高标准场馆,通过文旅惠民政策吸引超18万球迷跨城消费;成都从“大运之城”变身“世运之城”,去年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750亿元,同比增长超9%。又如巴城连续两年举办全国全省桨板赛、皮划艇等赛事活动,不仅让巴城焕发出新的“青和力”,也催生了城市设施升级与服务优化。旅游是促进发展的关键,旅游消费是促进城市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引擎,也是塑造城市文化IP,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居民幸福感的有效手段。当前,“跟着赛事、演出、美食去旅行”等融合发展业态成为新时尚,成为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风口”。

  文化是最硬核的力量,体育是最灵动的因子,旅游是最关键的载体。当绵长文脉遇见城市烟火,山水赛场融入天地画框,古老基因与现代活力同频共振,人潮欢笑与拼搏汗水激情交织,汇聚成城市最滚烫的潮流涌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一座座城市解锁“破圈”新姿态、新路径,在文脉赓续、活力迸发、旅居共享的交响乐中,书写着可触摸、可参与、可沉浸的幸福城市建设新景象。

  系统思维产业化市场化导向让文体旅融合成为幸福巴城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推动文体旅融合,不能困守“见子打子”的战术窠臼,更需破除“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必须以“一盘棋”统摄规划蓝图,以“一体化”贯通资源血脉,以“一张网”链动运营生态,让文明之脉塑城市形骨,文化之魂铸精神图腾,旅游之力赋发展动能。三力拧绳,方能在系统思维的经纬间织就产业新图景;市场聚变,终将激活融合的链式反应,真正实现从“求大求全”到“求精求特”的惊鸿一跃。

  “一盘棋”谋划,规划引领,把巴城打造成大蜀道文旅走廊的重要节点。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是文体旅的简单相加,要统筹资源配置,错位互补、协同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做好城市片区、特色乡镇、区域景点“三大规划”,协调处理好“区内与区外、城市与乡村、城区与城郊、山上与山下、岸上与岸下”五大关系;重点围绕“四龛福城”保护再利用,规划4个“文化+”产业发展核心片区,辐射带动3个近郊文旅组团,建立“登高五路径+城市双环线”的登高游线网络,着力构建“一城四村八园”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规划“四面龛、莲花山”、莲山湖、晏阳初故里和三江水乡文旅综合体;城区围绕“一南一北”打造“南龛山-莲山湖‘四龛福城’核心功能区”“未来苏山近郊乡村旅游目的地”,并行打造巴城记忆—南龛—莲山湖—西龛、北龛—未来苏山—乡瓣童年—天星桥水库、东龛—塔子山—晏阳初博物馆“三大主题游径”;区外主动融入大蜀道文化旅游走廊,横向串联光雾山、诺水河等市内旅游景区,纵向联系金牛、米仓文旅走廊,共同搭建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新平台,擦亮“千年米仓道四龛幸福城”城市文旅IP。

  “一体化”建设,串珠成链,把巴城打造成一个大景区、大市场。坚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一体融合发展,把巴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大市场来运营,让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巩固创文成果,接续夯基补短,统筹考虑江南江北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深入实施城市环境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四大工程”,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突出四龛定位,错位打造南龛西龛石窟寺保护利用示范区、北龛非遗乡旅体验区、东龛数字文创创新地、晏阳初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示范区,并依托街巷空间、城市道路等串联打造5公里城市慢性内环线和31公里外环线,形成文化联动产业的发展布局;借鉴天津“洋楼+演出”经验,重塑文星街、小街子等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体验,挖掘历史故事打造沉浸式精品剧目,配套提升“巴河夜游”项目,让巴城“岸上岸下”散发新活力;推动以城带乡,围绕“产城人一体、城乡融合发展”,以巴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景区(景点)为腹地,串联打造35公里城郊文旅环线和环城绿廊精品线路,让市民和游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体验,为假日经济注入新动能;深化市场思维,创新“政府引导+专业运营+社会参与”模式,把巴城看作“企业主体”,把文化视为“核心资产”,把游客当作“目标客户”,构建从战略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完整生态链,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张网”运营,多点开花,把巴城打造成近悦远来的城市会客厅、旅游集散中心。现代城市会客厅、旅游集散中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中转站,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社交传播爆点和城市文化创新,让游客自发形成“巴中,留恋的不只山水”的共识。坚持系统运营,成立“四龛福城”功能区管委会,将四龛纳入统一管理,厘清市区权责,打通用人渠道,释放干事活力,实行“行业+辖区(功能区)”管理;组建专业城市营销团队,着力围绕“四龛福城”全国独有城市格局,加强城市内涵、文化价值宣传推广,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借鉴荣昌“卤鹅哥”、贵州“村超”、哈尔滨“冰雪经济”成功经验,以情感共鸣为纽带、以社交裂变传播为路径,大力构建“短视频引流+IP矩阵打造”全域营销体系,解锁巴城“出圈”流量密码;深化营城聚人,利用特色文化、优质水系等资源禀赋,以文化精品聚集人气流量,争取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更多国省节会活动,成立专业文体协会,配套文体项目培训、运动装备研发,将文化体育融入群众生活,破解节会赛事短期引流转化为长效发展的瓶颈;以提升文旅体验和满足多元需求为导向,实施“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要素提升工程,全方位提升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等商圈综合服务能级,推进文化和旅游产品、业态、市场深度融合;深化特色文旅IP开发,研发独具“四龛福城”“盛唐彩雕”特色的数字产品和“小精特新”文创产品,不断提升整体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拉长消费链条,让游客心花怒放“掏腰包”、心甘情愿“来二次”。

  当历史的根脉深扎巴城土壤,时代的活水浇灌创新枝芽,文明之树终将在街巷阡陌间结出饱满的幸福果实。今日之巴城,是文明与诗意交织的活力之城——街头巷尾流淌着谦和礼让的基因,山水田园跃动着文体旅融合的节拍。让我们锚定“幸福坐标”,既守护“烟火气里的文明温度”,更点燃“山水间的诗与远方”,让这场融合盛宴以最灵动的因子激活发展动能,以最硬核的力量重塑空间场景,为幸福城市注入生生不息的强劲活力。(作者系巴中市巴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