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州区玉堂街道苏山村一社,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冯晓梅已穿梭在34个草莓大棚内。手指轻抚过叶片,她就能精准判断每株草莓的成熟度——“红玉”要等果尖泛出玫瑰红,“梦之萤”需积累足够的昼夜温差才会甜润如蜜。这位被乡亲亲切唤作“草莓姐”的80后“新农人”,用十年光阴,将昔日苏山村的盐碱地变成了有机草莓的“甜蜜王国”,用匠人精神诠释了何为“做一行,爱一行。”
2015年,冯晓梅从浙江引进“红颜巧克力”草莓,流转20余亩土地种植草莓,却遭遇了始料未及的“水土不服”。盐碱土壤的顽强抵抗,让草莓的产量远不及预期,销售之路更是布满荆棘。面对挫折,她并未退缩,反而激励了她长达十年的“草莓种植革命”。
次年下半年,冯晓梅毅然转战苏山村,流转50亩土地,开启了新的探索之旅。她深入研究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特性,精心挑选出“梦之萤”“红玉”“越秀”等适宜品种,并与浙江农科院携手,对草莓品种进行改良升级。
“苏山村的盐碱成分低于8,是草莓生长的沃土,但要种出品质好的草莓,还需不断试验与优化。”冯晓梅说道。
为进一步提升草莓的口感,2017年,冯晓梅花8万元从甘肃购入70吨羊粪,用于土壤的深度改良。此外,她还巧妙融入有机肥、油粕、牛奶及红糖,为草莓的品质升级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秘制调料”。
值得一提的是,冯晓梅种植的草莓每年农药残留检测均为阴性,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无公害草莓”品种。“我们的目标就是种出既有机又健康的草莓,口感一定要好,让大家吃出满满的幸福感。”冯晓梅笑靥如花,分享着她的种植愿景。
如今,在苏山村的老基地里,34个大棚每年能产出8万斤草莓。然而,冯晓梅并未止步于此,她在苏山村五社新建了60亩草莓基地,立志将年产量提升至12万斤。“种植草莓,既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热爱。能让更多人品尝到健康美味的草莓,是我最大的成就。”冯晓梅眼神坚定且自信。
2025年1月,冯晓梅紧跟苏山村“未来苏山”的发展步伐,打造出20亩共享农场,与现有的60亩现代化草莓园共同构筑起一个集休闲、采摘、观光、研学于一体的新型草莓基地。“苏山村是巴城的‘后花园’,我希望这里能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大家在享受采摘乐趣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乡村的美好。”冯晓梅描绘着心中的蓝图。
冯晓梅的努力,不仅让苏山村的草莓产业赢得了众多商户的青睐与游客的喜爱,更让当地村民受益匪浅。“以前,我们这里没有特色产业,现在有了草莓基地,环境美了,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钱,真是太好了!”村民李大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种草莓和炒菜一样,得舍得下‘调料’,这样种出来的草莓才好吃。”冯晓梅的比喻朴实却生动。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初心,这个80后“新农人”用时间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用“一根筋”的“新农人”精神,把一颗草莓种到极致,把一片土地爱到深沉。
如今,冯晓梅的草莓通过冷链远销北上广等地,但令她最骄傲的仍是本地口碑:“巴中人的果篮子里,不该只有外地草莓!”站在大棚内,冯晓梅轻轻捧起一颗“红玉”,阳光透过薄膜,在果面上洒下细碎的金光。这抹红色,是她十年坚守的勋章,更是苏山村乡村振兴的燎原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