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巴中农村,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强村公司”顺势而生。
其中,巴州区大和乡的巴中和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济公司”),则展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该公司全体职工均为返乡大学生,平均年龄26岁。自成立以来,公司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资产经营、工程承揽等发展模式,为持续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献智献力。
成立强村公司
有志青年回村了
3月3日7时,天刚蒙蒙亮,和济公司总经理赵庆便从巴城出发赶往大和乡。当天,他将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正在建设的红色文化产业园项目现场实地踏勘。
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彼时,大和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强村公司筹建工作,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推进。2023年年中,在成都工作多年的赵庆看到大和乡招聘强村公司总经理的信息,顿觉眼前一亮。“我在农村生活了15年,虽然在外发展得不错,但始终难以割舍乡愁。”回忆起当时情景,赵庆记忆犹新。怀着对家乡的热忱,他立即投递简历。凭借专业技术背景、丰富的公司管理经验及高级工程师职称,赵庆通过考核面试,从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开启了回乡发展之路。
公司成立初期时,只有他和会计张雪梅两名全职人员和一名兼职人员。为了早日走上正轨,公司发布专业人才招聘信息,重点引进市场营销、工程管理等领域人才。短短一个月,公司便收到50余份简历,应聘者既包括本地人,也有来自成都、重庆等地有志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
目前,公司已有10名返乡员工,团队平均年龄26岁,其中7人拥有本科学历。他们带着专业技术、丰富经验与创新思维,为强村公司持续注入新活力。
聚才用才留才
激发青年干事动力
“公司由乡政府与6个村(社区)共同出资成立,乡政府占股不分红,各村占股14%并参与年度分红。”赵庆介绍,公司股东虽然出资,但不参与运营,所以公司要想发展得好,就需要一支懂运营、能力强、留得住的专业人才团队。
赵庆和团队成员对项目进行收方测量
为了能够让大家留下来、有发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团队成员除了负责公司事务外,同时还到村(社区)兼任常职干部,并作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培养,既解决因平台单一、薪酬单薄导致回引大学生留不住的问题,也解决了乡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缺乏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专业人才队伍短板困境。
26岁的李岚作为本地人,放弃成都某国企市场营销岗位,于2024年3月加入团队。“政府提供住宿等一系列保障,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满满的诚意。”李岚说。
年轻人的归来给乡村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一系列保障措施也让大家无后顾之忧。团队组建后,这群年轻人首先开展帮村民销售农产品这项工作,通过对外宣传和推广,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我们团队成员都吃苦肯干,在去年樱桃成熟期间,大家早上4点就和村民一起采摘。太阳刚出来,樱桃就采摘完毕开始配送。”赵庆说,去年一年,农产品销售额就达10余万元,产品主要包含当地特色的山地梅花鸡、朱垭村和界牌村的“玛瑙红”樱桃等。
项目落地生根
筑牢强村富民路
在大和乡朱垭村,连片牧草在田野中随风摇曳。牧草加工厂内,厂区空地堆满发酵中的饲草包,工人们忙着将粉碎后的牧草送入裹包机压缩打包。
牧草加工厂
这是和济公司运营的项目之一。赵庆介绍,2024年,公司投资60余万元流转500亩土地建设牧草园区,与巴牧粮草合作成立二级子公司,建立统一管护、加工、销售体系,带动5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全年为村民发放工资20余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分红40余万元。
强村公司仅成立一年就有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主要营业合同额达到360万元,主营收入200万元,纯利润达25万元。然而,赵庆和他的团队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思考新的发展模式。
打造中的红军食堂
如何实现业务多元?如何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革命老区特色红色文旅之路成为团队当前正有序推进的一项工作。“大和乡界牌村与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相邻,是著名的杀牛坪战役所在地,因此这里可以在红色文化方面‘大做文章’。”采访中,赵庆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现场走访。他说,当前正在建设杀牛坪战役研学基地和红军食堂,将串联起沙廻坪博物馆、界牌红军烈士陵园、党群服务中心等点位。建好后,公司将大力开发红色体验项目,促进传统教育与文旅体验有机结合。记者看到,红军食堂设在沙廻坪博物馆旁,可容纳400人用餐,目前项目建设正处于收尾阶段。
同时,和济公司还积极承接大和乡100万元以下政府工程、民生工程,如技术要求不高、村民能够自行建设的小型工程项目,为当地乡村振兴赋能。
此外,团队已与多个乡镇及村集体达成合作,以承包经营方式管理运作多家强村公司,整合各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性产品、文旅地标,探索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