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看巴州】巴山深处“长”出义乌加工车间:浙川一家亲 共铸山海情

【来源: 川观新闻【点击举报】

  “我们的原材料来自义乌,技术来自义乌,订单也来自义乌,产品最后也会销往义乌,我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高工资。”5月17日,记者跟随“浙川一家亲,共铸山海情”浙川东西部协作主题采访组一行深入巴中市巴州区展开采访,在当地化成镇赵家湾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了一个特别的乡村工坊——“义巴协作就业帮扶车间”。车间老板陈冬介绍说,通过浙川东西部协作项目,他和附近的村民,搭上了义乌服装产业的快车,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实现了居家赚钱两不误。

  大巴山深处,为何会“长”出义乌加工车间?一同随行的巴州区人社局局长李明志向记者道出原委。

  巴州区是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区,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5万余人,同时该区在脱贫攻坚期易地搬迁群众多,为了更好帮助大家就近就业,同时为义乌地区的工厂和商家解决产品生产问题,在浙江方面支持下,当地将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产品多、客户多、订单多”的优势与地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多、就业难等问题相匹配,强化易地搬迁后扶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在当地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起了“义乌加工车间”,助力易地搬迁群众在家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截至目前,当地已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建起了1个总部车间、4个加工基地和17车间,累计帮助1200余人就近就业,年人均收入25000余元。

  “我家住在安置点12栋,上班的车间就在14栋,可以说下楼就上班,还不耽误照顾小孩。”化成镇赵家湾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徐恒芳告诉记者,通过在车间上班,她一个月最多能挣5000元。

  随着在巴州区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不仅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加工车间,当地还创新方式,为妇女群体量身定制打造了“巾帼工坊”。

  该工坊主要做义乌的“中国结”来料加工项目,为妇女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原材料供给和成品统一回收服务。

  巴州区妇联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已围绕“巾帼工坊”先后开展了相关技能培训60场次,组织培训本地妇女群众超1500余人次,培育熟练工超700余名,其中熟练工月产能最高可达2500个,其余月均产能在1500—1800个,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

  同时,截至目前,“巾帼工坊”研发的创意新产品达到100余种(包含线钩、微钩、掐丝珐琅等品类),完成义乌80批次120余万个中国结、3万条编织腰带、120万串珠、2万件线钩的交付,并在本地市场销售各类产品超5.5万余个,辐射带动了7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地就业增收,其中脱贫妇女48名,残疾妇女12名,大家实现了月增收2000元/人。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