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南江华润希望小镇正式落成。新华社、人民网、凤凰卫视、TVB、橙新闻、新周刊、川观新闻等媒体在落成仪式现场采访了中共巴中市委书记何平。
记者:何书记您好,请问华润集团是如何与巴中结缘的,华润集团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建设希望小镇?
何平:首先,欢迎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远道而来参加南江华润希望小镇落成仪式,借此机会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老区巴中的关注支持。
华润与巴中的牵手结缘要从上一轮的脱贫攻坚说起。巴中曾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心城市、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3年底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位居四川省市州第4、第3位,是全省除三州外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市州,应该说迫切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
2018年,在国务院扶贫办、香港中联办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推荐下,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秉持“打赢脱贫攻坚战,香港同胞不能置身事外”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选定我市南江县作为内地首个定点扶贫地区。在同年5月举办的“四川—香港投资与贸易合作交流会”期间,通过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的牵线搭桥,四川省委省政府、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与华润集团主要负责人共同商定,在我市南江县捐资建设华润第12个、也是四川省首个希望小镇。
关于小镇的选址,双方也进行了反复磋商。之所以选定在长赤镇龙泉村,是因为这里是南江县域经济副中心,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长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三十军医院旧址等红色资源,加之龙泉村紧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醉美玉湖,生态优势明显、文旅资源丰富。华润希望小镇在这里建成后,不仅能充分释放华润希望小镇的品牌影响,更能借助红色文化优势,与玉湖旅游景区相融叠加,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记者:何书记,在您看来这个希望小镇落成后,能为当地发展带来哪些积极效应?有哪些显著变化?
何平:大家已经看到了,目前小镇的建设已经全面完成。事实上,从2022年1月开工建设以来,仅仅历时1年半的时间,就高标准、高效率、高品质完成建设任务,充分体现了华润集团不忘初心、回报老区的红色情怀,追求一流、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确确实实令我们十分感佩。
目前,小镇新建了酒店、茶庄、农耕文化艺术馆、乡村餐厅为主的产业配套设施以及党群服务中心、书院、祠堂等公共设施,并且同步配套建设了汽车充电桩、光伏风力发电设备等公共基础设施,直接受益村民有130余户4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村民2000余人。在我看来,这个小镇是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的典型案例,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生机。在产业园区方面,小镇采用“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产业融合、组织带动、技术支撑、就业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重点发展的有翡翠米、川佛手、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道地药材产品),将带动周边群众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5年内年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在田园景区方面,这个小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巴山居图”,是典型的“巴山田园综合体”,目前已成为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胜地。在新型社区方面,小镇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设立醉美玉湖区域党委和华润希望乡村支部,建立“片区党委—村党总支—项目党支部—社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引进华润万象生活公司,组建“红色管家”,全面构建党、政、企“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共生”。
记者:何书记,您刚才提到了“三区同建”,我们也注意到小镇周边有“坚持三区同建、助力乡村振兴”这样的宣传标语,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三区同建”的具体理念和做法?
何平:巴中是农业大市,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地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心。2016年,市委市政府统筹考虑巴中市情特征和发展基础,在农村创新实施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其出发点是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开始,巴中先后与浙江丽水、金华建立东西部协作和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关系。这之后,我们深入学习借鉴两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结合巴中实际,进一步丰富完善“三区同建”的理念内涵和推进措施。应该说,通过近7年的不断探索实践,我们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成效。全市累计建成巴山田园综合体86个,创建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个,助力49.9万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摘帽。巴中连续五年进入四川省脱贫攻坚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好”的等次,“巾帼扶贫”等做法连续三届入围“全球减贫最佳案例”,2022年巴中作为四川唯一市成功创建市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也是四川唯一荣获国务院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并入围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公示名单的市州,可以说初步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百姓富足的和美乡村建设新路。今年10月,民革中央和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将在巴中召开首届中国四川(巴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大会,其主要内容就包括推广交流我市“三区同建”的有关做法。
总的来说,“三区同建”是巴中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巴中市情探索推进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系统工程。其本质内涵是“三生相融”,通过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推动园区、景区、社区三位一体同步规划和建设,形成经济共赢、生态共兴、社会共荣的共同体;其演进形态是城乡融合,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打破二元分割、城乡壁垒制约,实现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一体发展;其根本指向是惠民利民,通过建立产业带动、旅游拉动等联农带农惠农机制,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何书记,巴中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富集,那么包括红色文化在内,巴中有哪些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何平:是的,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原川陕苏区的中心和首府,徐向前、李先念等446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和国开国将帅曾在此浴血奋战,革命遗址遗迹存量十分丰富。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居四川省第1位,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现存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除红色文化外,境内的巴人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等烙印深厚、熠熠生辉,米仓古道是中国最早的国道,南龛石窟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恩阳古镇、白衣古镇和毛浴古镇等都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此外,巴中民俗文化丰富,有“翻山铰子”“巴山背二哥”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擦亮红色文化品牌,重点是加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历史挖掘,推动共建覆盖西部、纵贯南北的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依托大巴山干部学院组建川陕苏区红色干教联盟,推动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红军训词为精神内核的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的宣传阐释和实践转化。二是大力发展文艺精品。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实施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一批优秀作品先后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群艺群星奖等国家级最高奖项,文艺精品创作位列四川省前茅。三是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实施文旅强市战略,推动政策、人才、要素、服务向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集中,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知名度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记者:何书记,您提到了文旅康养是巴中的“首位产业”,那么除了前面介绍的文化资源,能否给我们特别是香港的朋友们介绍下巴中的旅游资源?
何平:巴中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四季青山绿水、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拥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气候养生之都、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等靓丽名片。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63.18%,被誉为“秦巴绿肺、天然氧吧”,现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天府旅游名县和2个候选县,县(区)全部入列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现在所在的南江县,境内的光雾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景区,每到深秋时节,680平方公里的红叶被誉为“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紧邻的通江县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溶洞群——诺水河溶洞,享有“中国溶洞博物馆”“世界溶洞博览园”之盛誉,拥有128个洞中有洞、洞洞相连的奇观。
近年来,为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我们统筹整合北部山区文旅资源,组建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也就是文旅新区),着力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去年文旅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入围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同时,我们坚持每年都高质量筹办四大文旅节会,分别是春季巴人文化艺术节、夏季诺水河国际溶洞节、秋季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冬季光雾山冰雪节,当前诺水河国际溶洞节正在火热举办,金秋10月的光雾山红叶节也将如约而至。借此机会,我代表热情好客的巴中人民,诚挚邀请海内外游客,也包括香港的朋友到巴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品味“诗意山水·红色巴中”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