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省委“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要求,务实推进依法执政、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全民守法等工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深化改革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以前办理相关业务,要交这钱那钱,有时都搞不懂到底是什么钱。现在什么钱交多少以及办理程序都一清二楚。”近日,在市政务中心办理相关业务的市民李俊华感慨。
公开透明、效率提高,这是我市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成果体现。党的十八以来,我市各级执法主体政府部门在法治的框架下,积极推进改革,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透明度,压缩自由裁量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号角声中,法治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
简政放权让百姓得实惠——全面推进“放管服”三项重点工作,建立完善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三张清单”,加快建设“智慧巴中政务服务系统”,创新设置“网上行政审批局”,行政权力规范高效运行。
“关键少数”法治意识明显增强——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政府依法决策正在成为常态。
公开透明的业务办理,件件暖心的为民举措,运用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明显可见,巴中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把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融入到政府各项工作中,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从而实现法治巴中建设目标。”市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马云说。
法治信仰
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一条条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长廊、一幅幅通俗易懂的法治文化展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法治故事……走进巴中,就会发现,以法治为主题、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广场、标语等,充满了法治、和谐的文化气息。
法治社会,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任重道远。党的十八以来,我市通过大力推进全民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着力解决法不责众、无理取闹、信访不信法等问题,努力在全社会加快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艺活动,有机整合法治文艺团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创编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有影响力的法治川剧、法治话剧、法治小品等法治文艺节目在全市基层开展巡演。
“以前村民不懂法,各种矛盾纠纷特别多。经过几年普法教育,现在大家都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南江县东榆镇党委书记石忠说。
而这仅仅是我市法治宣传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五年时间,基层法治全面推进,大批基层矛盾纠纷纳入法治轨道并妥善解决,“信访不信法”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转,“弃访转法”的良好势头正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日渐成为共识。
此外,各级法院频晒“老赖”,让失信被执行人无处藏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社会厉行法治、诚信守法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法治”二字已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法治正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日益成为巴中人的共同追求。
法治力量
保驾护航脱贫攻坚
攻坚之际,最需法治助力。“在全面加快脱贫奔康的进程中,法律服务需求比任何时期都要更为广泛和迫切。”马云说。
要打赢这场事关全局的脱贫攻坚战,尤其需要强化法治力量来保障其全面推进。党的十八以来,法治建设蹄疾步稳,放眼巴山大地,一幅五彩斑斓的“法治巴中”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依法推动改革释放潜力。创新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小额信贷等扶贫领域改革,探索贫困户“5+”增收模式,建立贫困户教育解困基金和医疗解困基金,充分兼顾脱贫攻坚均衡发展。
构建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户一法律服务手册”“一户一法律明白人”等政策,推行“三到三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减轻负担,推广“三三六”机制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健全管理验收问责机制。建立“贫困户收支台账”,实行双向认定签字,成立政策落实巡察组和工作推进督查组开展常态巡查,进行廉政风险点梳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魅力巴中,法治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决战正酣的脱贫攻坚行动中,不断加强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同时严厉打击一切影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违法行为,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