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标线“小手术”为城市交通“活血通脉”

【来源: 巴中日报 陈杨】【点击举报】

  仿佛外科医生动手术,只对路面标志标线进行了“微整”,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交通安全更有保障,所在区域市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方便。

  日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联合住建等部门,对巴城江北区域部分道路的交通组织进行了优化。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大量设置两轮、三轮车专用道,探索化解“机非分离”的同时,对特殊情况下如何更加便民进行了新的尝试。其中,多项举措在全市道路交通管理中还是首次,蕴藏着优化交通管理的“大智慧”。

  全市首创 单行道设反向专用道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巴城状元桥街,是一条机动车单行道。近段时间,不少路过车主会惊奇地发现,这条单行道的一侧,新划定了一条反向通行的两轮、三轮车专用道。别小看了这样一条长约200米的专用道,可是全市首条在机动车单行道设置的两轮、三轮车专用道。

  麻柳湾大桥江北段的四个出行方向中,上行方向的状元桥街情况相对复杂,容易造成交通不文明现象出现。在以前,该条道路的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较为突出,大量逆行的两轮、三轮车带来交通安全隐患的同时,容易给主路口增加新的混乱,此现象也在往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考核中丢分。辖区交警曾采用增加警力、强化执法、治理乱象等方式,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一起优化该道路停车位,但都未能根本性解决问题,现实中逆行情况“屡禁不止”。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交警部门经过研究发现,看似问题出在“路口”,根本原因在道路更深处。距离路口200米处,是状元桥农贸市场,每天买菜的市民除了临近的住户,还有来自江北麻柳湾、滨河路等区域的市民;其次,状元桥街大多为老旧小区,不少居民在江南城区上班,每日出行都要经过这一路口,致使该路段人流量较大。

  “对于骑行两轮、三轮车买菜的市民来说,要求他们沿着单行道经市交通局路口、再经二环路绕一个大圈,的确不方便。”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一中队指导员祝林说,在市民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措施,为方便出行考虑,尽量减少市民的出行距离。

  辖区大队和交警支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调研,在仔细分析了车流量、车辆构成、人员出行需求并测量了该路段宽度后,最终形成了一个创造性的想法:设置两轮、三轮车反向专用道,一举解决两轮、三轮车的逆向行驶难题,还有效满足了市民出行特别是买菜的日常需求。

  如今,这一全市首创的设想已经试行月余,两轮、三轮车经过专用道与机动车反向行驶,交通秩序井然,骑车上班、买菜市民的交通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探索优化 临时车位变专用道,化解主道混行难题

  从龙泉路口到麻柳湾大桥江北大道红绿灯处,作为出入城的主要干道,该路段的交通十分繁忙。根据交警部门测算,仅仅几年时间,龙泉路口的日均车流量从2015年的3万余车次增加到如今的5万余车次,在交通高峰期时超6万车次,已经达到了道路通行能力的设计极限。这还没有计算日益增加的两轮、三轮车流量。每到早晚出行高峰,大量出入城区的车流量给该路段的交通出行带来极大挑战。

  “从龙泉路口到麻柳湾大桥红绿灯处,这段约300米的道路,交通构成十分复杂。一是车流量大,二是机动车和两轮、三轮车混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在交通高峰节点,车流量本身巨大,但是三轮车、自用电动车、共享单车常常混行在主道的车流中,影响通行效率的同时,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如何化解该路段车流量大且车辆混行的难题?交警部门经过反复调研发现,该路段主道是双向四车道,也设置了供两轮、三轮车通行的辅道,由于辅道一侧划有临时停车位,对车辆的通行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交通高峰时段,两轮、三轮车就大量涌入主道。

  据介绍,该路段两侧原本有临时停车位约40个,但有单位已经搬到经开区,对临时停车位的需求大幅减少,交警部门就在临时停车位上动起了“心思”:将临时停车位取消,空出的停车位变为两轮、三轮车专用道,原来的两轮、三轮车专用道拓展为一条机动车道。此举可以化解主道上车辆混行带来的通行矛盾和安全隐患。

  今年11月,交警部门连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后开始实施。约1个月的试行,该路段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改善,也证明了把临时停车位变为专用道的探索初步试验成功。

  成果推广 多路口“镶边”,机非分离安全有保障

  市民途径巴城江北大道时,能够在多个路段看到新划的黄色线,这些黄色实线仿佛镶了一道“金边”,组成八仙桌式的图案。

  这些线路,同样是两轮、三轮车专用道。早在一年前,交警部门在巴城江北大道的个别路口探索试行。如今,交警部门在试行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巴城城区有条件的道路、路口推广并完善。

  在交通繁忙的路口,大量的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夹杂在各类汽车中通行;两轮、三轮车与行人混行通过斑马线,都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十字路口也成为一般交通事故的高发地。究其原因,就是“机非混行”。随着巴城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多,加之约1万辆共享单车的投放,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让“机非混行”愈加凸显,也容易造成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相互抢道的现象,从而带来新的交通安全隐患。

  从路权划分上明确责任,解决摩托车与汽车、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的难题。我市公安交警部门在汲取国内治理“机非”混行的经验上,创新推行“两轮、三轮车专用车道”,不仅让路口交通秩序明显好转,还增加了两轮车、三轮车、行人的安全通行系数。如今,这一措施已经覆盖到江北大道符合条件的路口。

  ■新闻延伸

  道路上动“小手术”其实并不简单

  在普通市民看来,就是一条或一段道路标志标线的变化,似乎难度并不大。记者探访发现,道路交通组织的调整有非常严格的流程,从交通秩序的规划、实施等方面综合考量,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常考验管理部门的智慧。

  “巴城现有的交通组织大约是从2012年之后开始固定的,又通过了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技信息科科长田野介绍,在一座城市的交通组织已经定型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技术手段,难度非常大。一般的调整流程是,交警部门开展线路规划的调查论证,并成立方案,再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商后实施。如果涉及较大范围内的调整,还要上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据了解,本次巴城道路交通上的若干“小手术”,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由交警部门提出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实施,经过大量调研。其中,多个举措为全市首创,十分具有探索和实践意义。

  “持续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市民出行需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交警部门将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试点探索的举措进行总结、完善、推广,并结合巴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给市民营造一个畅通、文明、便捷、安全的交通环境。

  记者手记

  交通优化需市民配合让成果“不打折”

  保障广大交通参与者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交通法规的基本精神。在这一基本要求下,以时间和距离换取安全,成了交通管理的无奈之举。要在法规、道路设施、交通习惯和市民的方便出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出一份最优的交通组织方案,非常考验交通管理部门的智慧。

  随着城市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持续推进,巴城的交通设施和市民的交通意识均有了较大提升,交通管理部门推出的各项举措,当然为适时之举;有针对性地在各路口、路段,创造性推出各项特殊之举,也折射出科学求证、大胆创新的严谨作风,无疑值得叫好。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城市车流量的增加成为必然趋势,交通管理部门的任何手段,在硬件设施不改变的情况下,只能起到缓解或局部化解的作用。根据数据统计,巴城城区(含巴中经开区)的日均车流量为150万辆次,在春节期间可达250万辆次。又一个春运即将到来,交警部门正未雨绸缪迎接“大考”。

  其实在巴城,交通管理上的新举措还有不少:在巴城柳津桥路口,交通高峰期人车混行现象一度突出,给行人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于是近期在人行道增设了护栏;考虑到刚刚施划多条专用道,市民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于是交警部门采取人性化执法,对于未按规定车道行驶的车辆,前期以教育为主……在人人都是交通参与者的今天,任何管理上的探索,应当配合支持,即便没有电子警察和刚性执法,主动遵守是基本的底线。

  当交通管理部门锐意进取、不断探索交管新模式时,只有全体市民主动参与进来,才能营造出一个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才能让这些探索的成果“不打折”。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