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的民居、硕果累累的产业园、穿村而过的东溪河……放眼远观,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美丽如画。从曾经的贫困村到现在的省级“四好村”,短短几年内,秧田沟村的发展不可谓不大。
村支书杨小平介绍,2016年,寿星村、秧田沟村、椿树村探索组建联村党组织——东溪河党委,并成立果药种植、生态养殖、果蔬种植、乡村旅游四个产业党支部,产业发展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实施、公共服务一体推动,去年,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大背景下,秧田沟村又与相邻的大坡村合并,去年人均收入1.7万多元。
不只是秧田沟村,在清江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下,巾字村由原巾字、环岭村合并而成。合并以来,该村集聚精致农业、大水牛公司、润乡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11家,全域建设“枳壳+”基地1400亩,实现合并80%土地,70%农民集约发展产业。
秧田沟村和巾字村是巴州区谋深做实“两项改革”文章的一个缩影,从优化调整形成物理变化,到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是关键。
汇聚工作合力 目标任务清单化
“区委书记余斌高度重视‘两项改革’工作,要求我们要做好提质增效的‘后半篇’文章。”巴州区民政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这就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方向要盯准、重点要抓住、施策要精准、管理要优化。
具体来说,巴州区民政局坚持“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实现“一张蓝图”揽总、“三张清单”推进。“一张蓝图”,即在因地制宜制定“1+25+1”工作方案和2021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要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理条件、产业基础、综合禀赋、特色资源等因素,科学规划了“清江—大和—水宁寺—曾口”中药材产业、“玉堂—化成—天马山”茶旅融合、“大茅坪—三江—梁永—凤溪—鼎山”标准化粮油等三个综合示范片。
同时,将各项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12个乡镇144个村,制成一张规划示意图,实行挂图作战。“三张清单”,即根据规划蓝图,结合示范片建设目标任务,制定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任务、责任、问题”三张清单,并将清单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时限化,同时,整合目标绩效办、两改办、重点工作督导专班等工作力量进行全覆盖督导,将任务分解到单位、责任落实到人头、问题通报到点位。
靶向发力攻坚 重点工作项目化
初冬,走进清江镇蔡家湾村的有机茶园,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茶树长势喜人。
“我就住在这附近,来茶园里务工就业,比较方便,家务事也没落下。去年两个月就挣了七千多元!”采茶工人彭大姐一边忙碌一边聊起了家常。
开展“两项改革”工作以来,巴州区聚焦目标任务和点位布局,积极争取项目支撑,高位推动,靶向发力,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镇在村级建制调整后,集中力量连片发展茶叶产业。”清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水质等宜茶优势,种出的茶叶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口感佳、品质好。
据悉,巴州区在推进“两项改革”工作中,按照跨乡连村、集中连片、三产融合的建设原则,全区三个“三农”工作示范片建成中药材产业基地2.35万亩、标准化粮油种植基地3.5万亩,实现生猪存栏53.26万头,出栏巴山土鸡19万只,建设规模养殖场365个,带动区域内农民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
同时,抓实壮大集体经济。推行投资固定资产、入股固定分红、领办发展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四种模式,努力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大和乡界牌村村集体入股推行“优土农”“施小厨”两大农产品电商品牌;宕梁街道碾盘寺村利用区位优势,引进中小企业26家入驻。全区各类集体组织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比合并前各村总收入增长20%以上。
此外,紧盯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2亿元,重点加大农村饮水、用电、交通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建设力度。完成了涉改乡镇备用水源建设和供水升级,建成撤并建制村联网路、产业生产道路、乡村振兴产业道路99.31公里,新建供电线路67.3公里。
强化“头雁”效应 特色亮点示范化
早上7点半,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斯连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文化宣传员谢胜贵就开始了“每日服务”——提示种植户管护中药材,居民做好环境卫生。斯连聚居点有275户1019人,人员来源广,导致环境卫生保持难、公共设施管护难。
“从山上到山下,从散居到聚居,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给基层治理带来挑战。”巴州区委组织部部长纪勇介绍,去年初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三会”治理“五员”服务的聚居点治理模式,在聚居点成立党支部和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协会、道德评议会,党支部书记或委员兼任业主委员会主任。“三会”在党员、乡贤、爱心人士中遴选义务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安全管理员、财务管理员和卫生保洁员,并组建党员义务服务队。
斯连聚居点的成功示范也成为巴州区在推进“两项改革”工作中的重要抓手,巴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两项改革”工作中,该区坚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快速办、基层事情有人办的原则,不断推陈出新,强化为民服务效能,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
同时,树牢党建引领、服务基层新理念。通过深化乡镇治理现代化改革试点、城乡社区治理省级试点示范创建,全面推广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多元参与的“1+3+N”基层治理模式。
深化网格化管理、扁平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和职能向基层下移。下放乡镇(街道)行政权力事项170项、公共服务事项32项,变群众跑路为数据跑路,便利基层群众办事。
探索“五微三化三变”治理发展模式。把基层治理作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纵深推进治理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服务保障下倾。例如,大茅坪镇土地垭村组织老年居民成立“不老松”义工队,常年开展互帮互助活动,邻里之间更加和谐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