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巴中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7月13日,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科学谋划了新时代巴中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美好蓝图。
回顾过去欢欣鼓舞,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在市第五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台从今天起推出《看巴中五年巨变——喜迎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之系列报道《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展示五年来巴中各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迈向现代化巴中建设新征程的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效。
巴中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脱贫攻坚以来,巴中举全市之力,精准施策,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面清零,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在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3年被评为“好”的等次,为全域脱贫摘帽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记者 唐文君
我现在是在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的中药材产业园区里,在我身后村民们正在忙碌的进行中药材种植,在这片边坡上绿油油的就是中药材麦冬,而在边坡上方的平地上还会种植中药材姜黄和枳壳,这样能将土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那么在2-3年之后,像我身后这样的中药材基地将迎来大面积的丰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加村民们的收入。
眼下正是中药材麦冬种植期,在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村民们三五成群分工协作,切苗去茎、挖铲种植,忙得不亦乐乎。
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村民陈龙朝
我们以前家里主要是搞农作物,经济效益不行。现在发展产业搞中药材,搞枳壳、麦冬还有里面套姜黄(产业),我们平均每一天在这个园区里打工,一天两个人就可以挣100多块钱,我在屋里钱也挣了,经济效益也有。
龙台村过去是典型的“三无”贫困村,全村林地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地少,如何让老百姓在贫瘠的土地上脱贫致富?当地村委结合实际,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先后发展起了果蔬、中药材等产业,为当地老百姓开辟增收新路子。目前,全村已发展枳壳500余亩,麦冬100余亩,农民人均年增收1200余元。
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村委会副主任 谢小龙
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村的人均收入还达不到3000元。到去年2020年,我们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多元,基本上达到了一年翻一倍。接下来,我们将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把我们的中药材做大做强,力争在三年之内见效,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一村一品,让更多像陈龙朝这样的村民们走上了脱贫奔康的新路子。而产业扶贫则为贫困群众“输血又造血”,十三五期间,浙江丽水--四川巴中东西部扶贫协作、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定点帮扶南江等系列输血帮扶机制也为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能。
得益于香港帮扶南江黄羊的扶贫项目,南江县大河镇北极村养羊户董绍碧从原来的几只黄羊发展到了如今的几百只,黄羊致富梦正逐步变为现实。
南江县大河镇北极村村民 董绍碧
2018年,港扶资金借给我20只羊子。我就慢慢慢慢养,到现在卖了10多万,明年12月底,我把他这20只羊子还了,我还有100多只。
从个位数到三位数,从一年收入一两千块钱到现在的十几万元,老董靠“借羊还羊”扶贫项目摘掉了穷帽子。自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定点帮扶南江以来,已累计捐赠3000万元,与南江县共同设立南江黄羊产业扶贫基金。
两年来,南江新建规模化羊场32个,家庭羊场78个,养殖大户86个,年新增南江黄羊出栏1.6万只。其中,1027户贫困户通过“借羊还羊”实现了稳定增收。
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荣誉主席 苏长荣
南江黄羊产业的做大做强,除了能让贫困户多一种方式自力更生,更能直接推动南江县经济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城市,促进旅游业交互繁荣。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这是四届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三五期间,全市五区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49.9万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416元,增加到2020年的10501元,年均增长23.4%;全面完成“十三五” 53706户189183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经验做法全国推广,农村危房改造17.3万户,兑现教育助学资金25.01亿元,惠及贫困学生200万人次,免费体检贫困人口51万人次,医疗扶助70万人次。
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和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池园“五小经济”,培育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4529家,实施就业技能培训5.18万人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21.19万人。
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赵刚
十四五是巴中振兴发展后发赶超的关键期,我们将继续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抢抓历史发展机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动态监测帮扶为抓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产业就业为核心,持续稳定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以建设“美丽巴中宜居乡村”为载体,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