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笔者认为,巴州区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道地药材产业主导地位,统筹绿色果蔬品质化、优质粮油规模化、生态畜禽标准化发展,打造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实现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一、发展现状
一是生态环境优良。巴州区素有“川东北天然氧吧”的称号,空气、水源、土壤等要素优良,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二是物产资源丰富。巴州区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四川盆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的美誉。境内有野生植物类药材1400余种、野生动物类药材200余种、矿石及其他类药材20余种,药材资源自然储量达8万余吨,录入国家药典120余种,其中道地药材90余种。三是区位条件优越。巴州区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巴州在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中,显性和潜在优势十分明显。四是产业基础扎实。近年来,巴州区确立了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四大主导产业,建立了“区有示范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已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休闲农庄6个、农业主题公园2个和休闲农业专业村7个。
二、制约瓶颈
一是深度规划不够。近年来,农业特色产业虽作了一些规划,但仍缺乏产业规划的深度和可操作性,一些规划仍停留在根据区域实际可以发展的产业项目建立和实际建设上,对于产业项目的产业连片的主导经营、后续产业发展利益链接机制建设等方面未进行深度规划。二是基础配套不强。全区土壤类型多样,但抗灾能力弱,改造难度大。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导致耕地肥力逐渐衰退。三是营销办法不多。目前,全区农产品仍停留在组织区域内企业参加各种展销展示会上,还缺乏品牌营销、故事营销等商业化的营销策略,缺乏有秩序有规划的销售渠道,较差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缺乏对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控反馈,产品是否与消费者对口难以有效确定。四是特色产品不足。近年来,品牌“叫不响”依然突出,农产品品牌在重要媒体和主流媒体存在“三无”现象(即电视无影、报纸无形、广播无声),特别是品牌市场定位不准,致使消费者认同不高,不能赢得稳定的市场。五是人才支撑不力。乡村产业振兴“缺人”现象十分突出,从事特色农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缺乏,会种养、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匮乏。
三、对策建议
突出规划引领,制定产业发展新蓝图。产业要发展,规划是纲要。近期规划目标:按照环保、生态的承载能力,突出发展中药产业,适度发展有机果蔬,提升发展生态养殖,巩固发展优质粮油,到2023年,建成清江-水宁-大和-曾口中药材产业示范带、玉堂-化成-天马山药(茶)旅产业示范带、大茅坪-三江-梁永-鼎山-凤溪粮油果蔬产业带,力争创建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3个、区级农业园区4个。中远期规划目标:依托四川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北部山区三产融合示范园等,围绕道地药材发展思路,引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药药”“林药”“果药”“粮药”等套作模式,到202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年产值突破50亿元。
突出基础配套,夯实产业发展新潜力。一要着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交通是支撑。坚持“一条交通通道就是一条产业通道、一条交通通道就是一道经济走廊”,以大交通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公路“五大工程”,巩固省级“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加快打通断头路,全面提升乡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形成规模适度、结构科学、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农村交通网络。到2025年,全区普通公路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通硬化路达100%;综合客运枢纽覆盖100%的县级城市,内部衔接进一步顺畅。二要着力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加强小型水库、引提水、水系连通、抗旱应急水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改造提升2万亩。大力发展机电节水灌溉工程,争创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扎实推进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数据化、智能化、标准化。
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一要延长产业链条。要优化农业区域、产业、产品布局,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以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主攻生产、加工、销售薄弱环节,在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品牌创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二要丰富产业业态。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康养基地,实现“农民变居民、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园区变景区”。三要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代加工等生产方式,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
突出市场运作,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一要坚持财政资金撬动,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要求,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统筹财政预算内资金和各级涉农资金,撬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资本参与,着力凝聚资金推动农业全面发展。二要企业主体带动,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引领,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要推进产品市场拓展。全力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建设和升级,重点加强综合集配中心、冷藏储运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互联网+农业”,提升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率。
突出人才培养,集聚产业发展新动能。一要院校借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定期请专家教授传授农业先进科技知识。二要本土育人。建立乡村人才动态管理数据库,依托晏阳初讲堂、农民夜校培养本地优秀的“土专家”“田秀才”,重点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能工巧匠、专合组织领办人等。三要广泛招人。畅通乡村人才流动渠道,建立乡村人才激励和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实施专业化社会人才集聚计划,引导农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