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富路 筑牢脱贫根基

【来源: 巴中日报 严波 】【点击举报】

▲巴州区大和乡枳壳+姜黄连片种植基地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巴州区紧紧围绕“区有示范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产业扶贫体系,创新发展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带动贫困户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定基础。

  以道地药材为主

  果蔬、粮油、畜禽等多向发力

  “今年的丹参长势不错,收成肯定也不错!”这两天,巴州区玉堂街道方山雁村的村民杨静勇正在村里的400多亩丹参地里忙个不停。去年年底,方山雁村内引进企业种植丹参,杨静勇将自家3亩土地流转,并在园区当上了工人,土地流转金额每亩每年400元,误工费每天60元,一年可收入上万元。

  “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近年来,巴州区确立“道地药乡、康养巴州”定位,从品种确立、基地园区、业主培育、技术支撑、资金保障等方面聚焦聚力,推进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建设万亩连片种植区6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7万亩,2019年带动6.8万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其中实现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

  覆盖清江、大和、水宁寺、曾口镇4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是2020年度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更是巴州区集中发展巴药的体现。该园区规划到2023年建成,以枳壳为主导产业的中药材园区3.6万亩,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1.3万余户,年人均增收5300元以上。

  园区内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工+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

  不只是巴药,巴州区还多向发力,立足当年增收和长远发展,围绕“道地巴药、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四大立区产业,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形成一村一品、一片一特的分类布局,构建持续稳定增收的扶贫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区发展时令蔬菜13.2万亩(复种)、年出栏畜禽297.44万头(只)。

  释放“人”“地”活力

  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今年2月,巴州区被表彰为“2020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区”,继2019年后成功蝉联该奖项。自2014年以来,巴州区先后承担的27项国家、省改革试点中有21项已通过评估验收,探索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等8项改革试验成果转化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巴州实践”给出了一个又一个样本。巴州区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释放“人”的活力、深挖“地”的潜力、激发“产”的动力、打造“乡”的魅力,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位于水宁寺镇的巴中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不仅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基地一期项目已开业运营,有80余位员工,其中近一半是当地居民,他们曾经都是普普通通的“庄稼汉”。“以前种庄稼,虽然管饱够吃,但收入不稳定。”唐云峰便是其中一员,他负责基地的后勤管理,月薪4500元左右。“现在进入公司上班,学到了管理经验,有稳定的收入,做起事来有干劲!”

  在盘活集体经济上,巴州区通过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在搞好农村集体资产清理、评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内部认定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了股权量化,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体制,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切实提高了集体资产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保障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促进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通过实行村组财务管理“一支笔”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的“四个制度”,全区农村集体资金支出普遍压缩了15%,保障了集体资金专项专用,杜绝贪、挪、占和资金流失现象。

  如今,巴州区居民聚居、产业聚集、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村发展形态不断改变,实现了工农互补、城乡融合发展。

  脱贫大事记

  ●2018年8月,巴州区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经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

  ●2019年底,全区11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2020年8月,巴州区高质量接受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4582元,较2014年增长76.07%,群众吃穿不愁、收入稳定,脱贫成效稳固提升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