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杵哦,子儿啰,二尺的哟。”“长不过的大巴山,短不过的叶子烟,哟喂哟喂哟哟喂。”4月21日,在巴州剧院舞台上,灯光次第亮起,工作人员拿着道具快步穿梭,演员聚在幕后打磨演出走位细节,当开场音乐响起,所有演员瞬间进入状态。
这是记者在川剧《晏阳初》排练现场看到的一幕,该剧将在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上首演。
“该剧以晏阳初先生为原型,以他扎根乡村70年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建设的壮阔历程为主线,分为‘劝学’‘种子’‘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七个篇章。”川剧《晏阳初》导演刘毅介绍,整部剧演出时长近100分钟,全景式呈现这位从巴中走出去的“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如何以“除文盲、做新民”为使命,将教育火种从巴山蜀水播撒至亚非拉大地。
作为国家一级导演,刘毅与巴中已是“老相识”,十年前也正是他导演了大型廉政川剧《挂印知县》。
川剧《晏阳初》以川剧锣鼓为魂、现代叙事为脉,历经30余次剧本打磨,历时18个月创排,参演人员近100人,是我市打造的一部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意义的舞台艺术精品。同时,本剧还同步启动“AB角人才培育”(选派本地17名演员全程参与),确保今后能够独立演出。
“这是晏阳初形象首次以川剧形式登上舞台。”刘毅介绍,该剧突破传统历史剧的宏大叙事,是传统川剧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创新之作,既保留川剧锣鼓、帮腔等传统程式,又融入现代舞美技术。
“松不过的冒儿头,紧不过包包里的血汗钱,背二哥,背二哥。”记者在现场发现,川剧《晏阳初》还融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的元素。“晏阳初是四川的人物,‘巴山背二歌’是巴中的非遗,将它们进行有机结合,用川剧来讲述四川人的故事,更文艺、更亲民。”刘毅说。
此外,该剧还融入地域文化,在序幕中呈现巴中特色景观,“回家”篇中以“回巴中探母”剧情传递家乡情怀,塑造鲜活亲民的人物形象。
晏阳初的扮演者雷云表示,晏阳初先生是从巴中走出去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与爱因斯坦等并称“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他作为文艺工作者,将努力把晏阳初的形象更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让更多人了解。
“此次川剧《晏阳初》在巴中首演,也为我们巴中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经过长时间的全程参与学习,我们也有信心在今后演好《晏阳初》这部剧。”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杨娜说。
据了解,该剧还将在成都、北京、香港、澳门等地巡演,赴马来西亚等国开展文化交流。
锣鼓声里藏春秋,川剧腔中见民心。4月23日,这部承载着地域记忆与时代精神的舞台力作,即将在巴人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奏响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