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健康巴州的重大任务。区委五届五次全会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探索“医、养、康、健”四位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纳入我区建设全市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的十项重点工作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为把这项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工作做细做实,笔者就我区开展医养结合现状、问题与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现状
2015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文,给出了推进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全国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医疗机构都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2016年我区在平梁中心卫生院开启了医养结合试点工作,两年来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区医养结合的现状丝毫不容乐观。
一是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按照国家1%的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到15.5%,老年人口中30%是七十年代响应党的计划生育号召终身只生养一个孩子的夫妇。以这个概率测算,目前我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1.93万人,其中属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口3.58万人。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区一直执行从紧的人口生育政策,取消了海拔800米以上人口照顾生育二孩政策,这个时期的独生子女夫妇也即将步入老龄行列。因此,我区人口老龄化的加深程度比周边县区更加突出,每年进入老龄化的人口总量至少要高出周边地区20%。
二是养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区目前城乡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9个,其中公立31个,私营18个。共设养老床位2500张,平均48个老人一张床。从事养老服务人员245人,其中经过专业培训的有42人,占17%。区乡医疗服务机构60个,其中区级3个,民营医院15个,乡镇及地名医院42个。在医疗机构中开设老年病科及老年人便利服务绿色通道的有11个,占18%。由于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双紧缺,致使我区呈现“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7%的老年人在场镇和街道社区公立养老机构养老,3%的老年人在私营养老机构养老。无论居家养老,还是在公立、私营养老机构养老,其基本医疗和照护服务不足是我区老年人的共性问题。
三是养老服务理念严重错位。理论上讲,医养结合是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于一体的老年照料服务模式,是面向社会成员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类性质的养老机构均不喜欢收高龄、失能老人,都愿意收有活力的健康老人。因为,有活力的老人照顾简单,成本低、风险小、麻烦少。所以,现在的养老市场大都把高龄、失能、失智这些最需要帮助的弱势老年人排斥在外,导致服务与需求错位。
四是家庭照料功能大幅减弱。在市场经济调节下,我区每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达45万人,约占总人口58.4%,留在家里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这是其一。其二,独生子女家庭“421”现象普遍,即一个家庭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个老人。如果再加上外出务工,其子女根本无力顾及家庭老人的照料。因此,我区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健康老龄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问题
致使我区医养结合进展缓慢,养老机构“缺医少护”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这里包括四个层面,其一,以前政府认为养老是公民家庭的私事,主要应该由儿女自己承担。近几年也没有将医养结合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更没有建立良好的推进机制。其二,养老机构只注重解决老年人吃饭休闲这类容易解决的问题,对拓展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不感兴趣,也不愿涉入,怕承担风险。其三,基层医疗机构老年医疗康复专业人才少,日常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重,既忙不过来,也不愿主动介入。其四,家庭老年人及儿女对养老机构推行的医养结合项目一知半解,既不信任,也不配合,出点小毛病,宁可上医院,也不愿在养老机构就地康复。
二是政策投入不到位。对养老事业和产业的投入一般没有多大的回报,再加上近几年政府发展经济和脱贫攻坚任务重,花钱多,政府的财力、物力、精力都顾不过来。养老市场虽已向社会开放,但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小、医养结合要求高、民营资本投入大,所以,民营资本介入难。综合因素导致我区医养结合机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健康老龄化的需求。
三是制度规范不到位。在申办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审批上没有把医养结合的要求摆进去。目前各类性质的养老机构中服务标准、收费标准、考核标准不统一,操作流程不规范,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健康评估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部分养老机构没有开展老年人一般医学评估、躯体功能评估、精神心理评估和社会环境评估,老年人许多潜在的健康问题错失了早发现、早干预的机会,从而拉大了我区养老机构与健康老龄化的差距。
三、对策
医养结合的目的,不仅是要延长老年人生物学年龄,还应延长老年人的生理和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命质量,即使在失能、失智的情况下,也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对此,全区各级党政和各有关部门必须站在建设全市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的政治高度,扎实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明确责任主体。党的十九大把推进医养结合列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任务。2017年1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医养结合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因而,政府应担当医养结合的推手,相关部门应成为医养结合的助手,基层医疗机构和城乡养老机构应成为医养结合的能手,各自找准角色定位,合力解决医养之困。
(二)加大政策投入。加大医养结合的投入,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区建设全市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的题中之意。政府应将基层医疗机构和城乡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的设施设备、人才培养、考核评估、老年补助等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牵头规划好各类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数量、布局和资源配置。采取降低准入标准、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协助筹资等多种方式,促进医养结合事业和健康老龄化产业加快发展。
(三)完善服务体系。我区医养结合尚在起步阶段,应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依托基层医务人员辛勤劳动,让居家老人在家里享受健康服务。二是完善“医疗机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区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要开设老年病科,开通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增设老年健康咨询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等项目,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三是完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各类养老机构设立标准化医务室,或就地就近与医疗机构建立联合体,实现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开发长期护理险,发挥协会、工会和新兴经济组织的优势,探索场地出租、公私合作、公私合营等多种养老模式,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四)健全服务队伍。目前,我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多渠道培养、多形式招揽势在必行。一要加快培养现有人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2018年底前培养一批懂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调节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由民政、财政、社保、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各类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或法人进行一次医养结合专题培训。二要健全机制吸引人才。要出台激励措施,从薪酬待遇、职称评审、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引导高层次护理人员到社区养老机构服务。鼓励社区义工、养老护理人才、老年医学人才、中医药保健人才和全科医生从事医养结合服务。三要大力培训社会人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在社区老年群体和家庭中广泛培养健康养生、体育健身、运动康复、老年保健等健康达人,形成全社会关爱老人生活、服务老人健康的良好氛围。
(五)规范服务标准。健康老年人应包括身体健康、躯体和认知功能正常、精神心理、社会融入与自我感觉良好,而不是仅仅没有疾病。政府应按照国家健康老龄化重点任务分工要求,督促相关部门制定完善健康老年人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标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设施建设标准、老年人生活服务标准、老年人急诊急救预案。公开服务项目、服务价格和服务流程,让老年群体明明白白享受医养结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