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也是人体调养的大好时机。需要注意的是,冬去春来,乍暖还寒,免疫力相对低下的“一老一小”,容易让病毒、细菌乘虚而入,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一老一小”该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养生防病?来看看专家给出的春季调养建议和干预措施。
■养肝健脾同时润燥
“从中医角度讲,四季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天人相应,人也与之相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说,春天阳气升发,而春季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如果肝血不足,就会出现疲乏困倦;如果疏泄失调,就会出现肝气郁结,同时也有可能出现肝火上炎,肝气还可能影响到脾胃。所以,春季养生要养肝健脾同时润燥。
“饮食方面,春季应‘省酸增甘以养脾’。”张晋说,辛甘发散为阳,辛味和甘味的食物加在一起有助于阳气升发。但要避免过度食用酸涩的食物,以免影响肝气升发,“可以注意多吃香椿芽、萝卜、芥菜、荠菜等”。
“要调整作息,在春三月里,要夜卧早起,尽量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早晨7点以前起床。”张晋建议,外出活动时,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这样比较轻柔的活动,防止过度出汗。
“春季要特别注意情志调理。”张晋介绍,春季不论是肝火上炎还是肝气郁结,都可以试试“三花代茶饮”,即用玳玳花、玫瑰花、白梅花泡水喝,可以疏肝解郁,还可以行气,有助于春季情绪的调整。
■儿童注意传染病防护
“天气转暖,病毒和细菌也开始活跃起来,所以,春季是流感等传染病高发的季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李敏提醒,儿童要尤为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李敏介绍,民间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的谚语,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气候特点,所以后来才有了老话“春捂秋冻”。“当然,脱要稍晚,捂要适度,要根据气温变化穿脱衣服。”
“春天风大、风干、物燥,一些人会出现口唇干裂、咽干口渴的症状,因此一定要保证足够的饮水,多吃蔬果,尤其是孩子。”李敏说,如果出现发热、咽痛等风热症状,可用一些药食同源的小草药,例如用菊花、苏叶、陈皮煮水代茶饮,既可以疏风清热,还可以散寒,同时具有和胃的作用,“如果食欲不好,可以加点炒山楂、炒麦芽,如果口干明显,也可以加点百合和麦冬”。
■老年人学会“三层洋葱穿衣法”
老年人往往正气不足,很容易疲乏无力、不耐寒冷,冬春转换,很多老年人担心衣服脱得过多受风寒,就严格“春捂”。
“临床和生活中,常见到有老人因穿衣过度而出汗,出汗过多就容易出现腠理疏松,反而会感受风寒之邪。”张晋建议老年人选择“三层洋葱穿衣法”,也就是在内层穿一些容易速干排汗的衣物,在第二层穿一些保暖类衣物,由于春天风大,在最外层穿一些防风避寒的衣物。外出最好戴上帽子、围巾,保护好肩颈部、关节和头部。过敏体质的人群,建议外出时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