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已从医26年,现任巴中市巴州区平梁中心卫生院住院部主任。26年来,他对事业、对家乡、对病人总是倾注着浓浓深情,多次获得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最近又评为全区“最美医生”受到表彰。
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这是王俊26年来一刻也没有耽误过的事。他自小受家父祖传中医王克荣的熏陶,激发了他对医学的热爱,并选择了从医这个神圣职业。1987年他先到巴中县卫生学校学习两年,后随家父学习五代祖传“王氏中医正骨术”。在学艺期间,主攻中医骨科适宜技术,掌握了扎实的中医骨科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年四季早出晚归,虽然上班很忙,下班后仍坚持对每天的病案进行归类整理。他参公以来,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包括每年春节)。
为传承家父医术,弘扬中医技术,寻找适合农村病员既价廉又疗效显著的骨科治疗方法。王俊积极探索祖传医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路径。这些年来,他整理出四肢骨折、脱位、肢体矫正、脊柱骨折、小儿创伤、脊柱滑脱、骨髓炎、骨结核等小夹板外固定术与祖传秘方结合治疗的经验。特别是对四肢关节风湿病、颈肩腰腿痛、推拿、刮痧、浮针、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配合中草药内服、外熏洗、外敷金黄骨伤膏、骨科酒、红升丹等中医特色疗法,对疑难的骨科、筋伤和骨病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王俊说:“当一名好医生,光有精湛的医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从医二十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个半夜三更患者家属打电话请出诊,他从未推诿过。2002年1月的一天凌晨1时左右,王俊回到城里睡得正香,一个患者家属打来电话,诉说他60岁的妻子韩良芝左腿摔了无法站立请他到家里诊治,当时患者女儿在外打工,只有老两口在家里。王俊租了一辆摩托车赶到50多里的患者家里,经检查老人为胫骨平台骨折,且明显移位。于是,他马上行患肢骨折整复,临时用四块木板固定起来。然后与家属一起将患者送至巴中市中医院摄片,经检查骨折复位良好,后返回平梁中心卫生院换成骨折小夹板固定,外敷金黄骨伤膏,这一宿王俊守在病房直到病人安静入睡。类似事例对王俊来说,不胜枚举。
骨科治疗不仅手法要精准,而且要带着感情,用真诚的笑容去感染患者,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这是王俊切身感受。二十多年,他与很多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03年,平梁乡新桥河村姜正民之子小名姜娃子,只有七岁,因右腿“股骨粗隆间骨折”,要求住院保守治疗。偏偏姜娃子是一个很怕痛的孩子,打钢针时痛得哇哇大叫,泪水直流。王俊边做手术边与他聊天,三五分钟就把钢针上好了。后来姜娃子说“上钢针是我最痛的一次,幸好有王叔在旁边逗我,不然,我哪里忍得住”。2007年6月,青山乡6村陈军之女,13岁,从山坡上摔下,造成腰椎骨折,无法站立,起不了床,家里的经济条件差,无能力住院。王俊每隔四天就租摩托车去她家给她上药,指导她康复训练,后来那位小孩不到一月就站起来了。现在这个女孩已上大学,每当她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总会首先给王俊打个电话倾诉一番,以获得安慰和鼓励。
二十多年来,王俊以院为家,他把大部分时间给了病人,平时工作早出晚归,对家人照顾太少。尤其是2012年7月,妻子身患重病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地处巴山深处的青山乡八村三社72岁的张继光,因左股骨骨折,强烈要求王俊给他住院中医治疗。面对住院的妻子和家乡病人的呼唤,王俊与妻子商议后,立即返回单位为患者采取小夹板外固定术及牵引治疗,直到10天后病情稳定,王俊才返回成都。每当想起妻子住院时,他却为了病人,没有在身边悉心照顾,感到十分愧疚。
王俊说:“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在病人、家人、朋友面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病人。因为,解除病人痛苦是医生的天职”。这些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