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充分调研和编制论证,《巴中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21年12月9日正式印发,这是我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激发创新第一发展动力、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编制背景及政策依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作为全市专项规划,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支撑“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市科技局认真履行部门职责,自2021年以来,成立了规划工作组、文本起草组和专家咨询组,精心组织全力推动。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市领导同志多次过问编制进展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二是围绕我市科技创新规划重大战略问题组织规划前期调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光及其团队等10 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全程参与,研究成果形成资料汇编。三是加强对接衔接。《科技创新规划》与《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紧密衔接,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协同,将各县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纳入规划编制工作体系加强市县区联动。四是市委召开了四届十二次全会,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中共巴中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规划文本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导向:“1个定位+5个目标+5个原则”
“1个定位”
围绕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主线,坚持“三市两地一枢纽”战略定位和“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工作思路,把创新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巴中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5个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区域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引领的区域科技支撑力量体系基本形成,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创人才“飞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以上,财政支持创新和企业积极投入创新的科技创新投入局面基本形成。
创新要素聚集度明显提高。产业园区以及国家级产业基地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群体量质双升,创新创业体系、共享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日益完善,飞地研发支撑显著。
科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新价值得到有效体现,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秦巴山区协同创新积极深入推进,全面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别是积极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聚集区初步形成,对外科技开放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5个原则”
坚持重点突破,加速特色创新。紧紧抓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全市“1+3”主导产业(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集中资源、着力突破,精准推动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培育新动力、增创新优势,促进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带动巴中发展的资本,推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才为本,强化企业主体。抓住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为本,积极构建为我所用的多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探索共享使用、短期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人才使用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体系化、任务型协同创新体系。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协同创新。顺应集聚、集群、集约的现代创新发展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放眼全球配置创新要素和资源,积极主动融入多层次区域创新网络,提高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科技为民,服务绿色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重视巴中绿色生态的价值转换工作,把“科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以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民富裕、生态美丽的有机统一。
坚持服务发展,支撑全面创新。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行业、产品、品牌、组织、模式等全面变革,构建区域多层次、个性化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走出后发地区创新驱动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三、主要内容:“4大产业布局+7大重点任务”
“4大产业布局”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规划》提出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产业技术攻关。
食品饮料围绕粮油加工、肉奶制品加工、调味品加工、果蔬制品加工、水果加工、休闲食品与软饮料加工、优质白酒、茶叶精深加工、核桃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研究,形成新技术新工艺10-20项,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引进、研究集成应用新装备 10-20台(套),制订技术标准与规程10-20项。
生物医药围绕丹参、杜仲、芍药、黄精4个主导品种和天麻、枳壳、金钱柳、金银花、川明参等大宗品种种植及精深加工开展研究,新培育品牌优势企业2-3家,新增生物医药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上,开发中药新产品5-10个。
新能源新材料围绕先进高分子材料、功能性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清洁能源开展研究,突破新材料重大关键共性技术10 项以上,开发高附加值先进材料产品5个以上,培养壮大龙头企业2家以上,打造先进材料研发平台2个以上。
文化旅游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建成1家以上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示范性强的省级及以上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形成5个左右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和知名品牌,培育2家以上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
“7大重点任务”
一是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建设院士专家创新园,推动巴中经开区建设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二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快创新产品开发,提升创新品牌价值。
三是培育建强创新主体。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增强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发挥创新孵化载体作用。
四是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秦巴山区畜禽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巴中市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 。新增工程实验室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5-6家、企业技术中心10-15家。新增国家创新创业载体1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达到10家以上,全市孵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五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实施 20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遴选支持20个成长潜力大、对产业额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产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超过5亿元,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家以上,技术转移示范企业备案 30 家,培训技术经理人200人次。
六是提升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推广,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育成新品种3-5 个,开发新技术 10 项、新产品 300个、新装备 10 台(套),制定技术标准(规程)10 个左右,示范应用新品种20 个、新技术 20 项。
七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深化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应用,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提升社会治理科技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