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区地处大巴山南麓,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装备严重不足,缺口巨大。我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63所,在校学生60254人。目前辖区学校功能室按照标准规定应有1180间,实有601间,下差579间;仪器、设备按底线要求应配10196万元,实有3613万元,生均只有599.6元,下差6583万元;实验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缺口大,按最低要求,应配各类专职管理人员329人,实有43人,下差286人;图书下差63.4万册,下差装备资金1587万元;计算机下差3711台,下差装备资金1299万元。
面对问题和困难,巴州区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区长侯军同志为组长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靠前指挥,把教育装备作为衡量一个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区教科体局同时也把教育装备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此改革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改善人才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具体操作上,坚持六个并重,大力推进教育装备资源均衡配置。
一、坚持规划与建设并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必须搞好规划,摸清家底。巴州区教仪站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实地核对、查看、清点工作。指导学校准确建立教育技术装备台账,重点对功能室用房、实验仪器设备、功能室管理人员、藏书量、计算机装机台数做了调查,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准缺口与短板,寻找解决措施。在充分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育装备资源均衡配置做出了合理的规划,按照“一校一策,补短板、保底线”的原则,制定了《巴中市巴州区2010-2018年教育技术装备规划》、《巴中市巴州区2016-2020年教育装备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在装备项目实施过程中弥补短板和缺口,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超标准建设,避免产生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拉大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
二、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重。巴州区教育装备缺口大、装备资金投入不足,但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首先大力争取“全面改薄”专项资金,积极向省、市争取资金向我区倾斜,截止2015年底,国家、省已向我区投入装备资金达2515.6万元;其次是强力落实地方资金用于教育装备,采取目标与考核相结合的措施,确保生均公用经费15%用于教育技术装备。仅2015年度,我区学校公用经费用于装备达797万元;再其次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目前正在实施“公私合营”的PPP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装备经费投入与学校功能室标准化建设。先期通过招商方式实施信息化建设装备资金2700万元,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将全面完成。后期再通过PPP方式投入7000万元,全面实现功能室的标准化建设。
三、坚持农村装备与城市装备并重。因为区域原因,城市学校教育装备基础相对较好,教育装备配齐率较高,实验教学与研究均走在前列。我区在“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改薄”项目中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教育装备力度,积极探索村校教育装备的策略与方法,以期达到城乡均衡、校际均衡。区教仪站根据村校规模小,学生位于小学教育低段,人数少的特点,研究编制了四川省首个《村校教育技术装备方案》。整个装备方案共五大类52个品种230台件套,内容涉及小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及其它设施如旗杆、旗台、课桌椅、黑板等装备。2015及2016年均以下达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目标任务的形式,明确了对村校进行教育装备的事宜,由区教仪站进行指导,乡镇小学作为责任主体进行采购装备。通过年终考核,促使学校加强村校教育装备投入,完成村校装备目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坚持基础装备与绿色装备并重。在坚持基础装备达标的前提下,我区教育装备部门积极探索,提出了绿色装备的理念,通过配备“绿色”设备,养成“绿色”行为习惯,营造绿色健康校园。在实施国家农薄改造项目中,将“绿色意识”植入配置方案之中,从源头上保证学校使用到绿色环保仪器、设备。如将普通生化实验室改配通风实验室,新增废液废气处理设备、无尘黑板、电动吸尘黑板擦、防炫光灯具等环保设备。通过加强项目采购质量验收,杜绝劣质、非环保、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进入校园。2015年,规划打造的石门小学已基本具备绿色健康示范学校要求,即将通过环保部门验收并将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