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出川 秦巴天险变坦途

【来源: 省政府网 省政府网】【点击举报】

历经9年建设,巴陕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巴陕高速公路上创新布设的转子护栏。 

米仓山隧道内的景观布设。

攻克米仓山,四川路桥川交公司创造高速公路隧道独头掘进历史。

米仓山隧道的中部竖井建设现场。

米仓山隧道的数字化隧道管理施工。

  11月22日,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下人声鼎沸,车流如织,巴陕高速全线通车,横亘在川陕两地间的千年屏障被彻底打破。

  “漫长米仓道悠悠,道不尽喜怒哀愁”。位于四川巴中境内的米仓古道,可溯源至商周时代。三千年来,当地百姓、商队北出秦川,需翻越米仓山脉,秦巴山区人民出川之路艰难。2009年,由四川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巴陕高速开建,向“蜀道难”发起挑战。经过长达9年的艰苦奋战,米仓古道添新路,从此穿越秦巴变坦途。

  这坦途,是巴中商人雷彪的希望之路。从3个半小时到1个小时,缩短的不仅是巴中到汉中的车程,还有企业的物流成本。

  这坦途,是川陕革命老区群众的又一条奔康之路。从翻山越岭到快捷出川,增加的不仅是一条大通道,更是内外联通、区域协同的经济“大动脉”。

  这坦途,是北向出川的重要开放之路。犹如一支穿云箭,穿过层峦叠嶂,巴陕高速与广陕高速、达陕高速在四川盆地内外穿越,形成北上出川“三箭齐发”的通道格局。

  这坦途,十分宏伟,却来之不易。巴陕高速,书写了大道出川的又一段传奇。

看建设

品质放首位

  隧道路面铺设沥青,跑起来感觉舒适度高、噪音小;高速公路线型端正,雨夜标线醒目……行驶在巴陕高速,一处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建设一条安全的出川大通道,更要打造一条品质工程路。”巴陕公司董事长韩瑀萱如是说。

  建品质工程,这是四川交投集团对投建项目的要求,希望通过建设出川大道,“建大工程、获大奖、出大师”。高标准、高起点,在项目建设的统筹规划阶段,巴陕公司据此理念,提前布局,在系统内率先制定品质工程实施方案,形成高于规范要求的一套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力求精益求精、创建精品、形成标准。

  建品质工程,巴陕公司要求全线各建设单位落到实处。巴陕高速全线桥隧比达78.2%,其中有55座桥梁、20个隧道,桥隧修建里程长达92公里,尤其是控制性工程的米仓山特长隧道长达13.8公里,为国内第二长,施工难度大。针对建设难点,巴陕公司多次组织相关建设单位、科研机构对全国1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隧道和煤炭、金属矿山竖井工程开展技术调研,在影响工程推进的重大技术问题上集中攻关。

  在科技创新和四新技术应用上,更是鼓励先进、大胆创新,形成诸多新型工法。全路取得国家专利10余项,创新型成果40余个。

  比如,改变工程建设“重土建、轻机电”思维,巴陕公司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高度重视机电工程对通车质量、行车舒适的关键影响,引进专业机电咨询机构参与机电工程设计、招投标和现场管理,并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机电施工标准评价体系。

  针对以往隧道电缆沟线性差、美观度差的问题,巴陕高速隧道盖板按“公路隧道半装配式电缆沟”思路,采用由细石英砂、水泥、活性掺和料、细钢纤维、高效减水剂等材料,经高温热养后制成的RPC新型盖板,降低了支模及浇筑难度,又具有外形美观、强度可靠、便于搬运等优点。

看管理

精细化为主

  巴陕高速分三期建成,在建期间,各个节点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没有出现“卡脖子”工程。这得益于巴陕公司在进度管理上的精心组织、合理计划。

  倒排工期是“基本功”。对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则采取业内咨询、专家论证等举措,确保施工有序推进。针对棘手问题,巴陕公司多次就施工推进召开专题论证会,组织业内领先单位、专家研讨米仓山隧道施工推进,成功吸收了国内隧道施工先进理念,并结合实际自主创新形成一套加快推进的体系工法。

  “质量是灵魂,是生命”,这样的理念,融入了巴陕路路面铺筑、小型构件、边坡绿化、台背回填、节能照明等各个环节,提高标准、推行标准化样板工程成为常态。

  大力推行首件工程制。首件工程,全线所有标段参与,群策群力、献言献策,个别重点难点更是邀请业内专家现场指导,首件工程不达优秀不开工、不推广,实现了施工工序与工艺的标准化、制度化,大幅提高了关键工程的质量。

  大力开展“隐蔽工程阳光化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建设质量及运营后所反映出的质量问题,大多和隐蔽工程质量不过关有直接联系,巴陕公司通过加强四方验收、监理旁站、照片视频档案管理等手段,凭检测指标控制、依试验结果评价,保障隐蔽工程施工质量。

  比如,针对台背回填,四方到场验收,不合格不开工,分层碾压单层不达标不进入下一步工序,且根据高速公路建设实际,暂扣台背工程款50%设为专项保证金,缺陷责任期2年内出现沉降,施工方除承担保修责任外,将罚没保证金,以此最大限度减少“跳车”现象,提高行车舒适性。

  大力开展“数据打假”专项行动,严把工程质量检测关。巴陕公司坚持“三个不”:无标准试验不开工、自检抽检频率不足不合格、质检资料不齐不计量。对关键材料检测抽检采用“双轨制”,两名业主代表分批抽检、独立送样、两地分检、互为验证,防止假冒伪劣材料进场。

看运营

  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安全是考量重点。巴陕高速米仓山隧道是长13.8公里的超长隧道,长度位居全国高速公路第二,运营安全、应急救援更需要提前思量。但目前超特长公路隧道运营中的应急管理、灾害救援在国内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管理方凭经验判断操作。

  结合全国调研情况,巴陕公司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提出了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运营管理的三维模拟仿真系统研发。通过高度集成隧道模型、通风系统、照明系统、通车环境、信号系统,通过三维视频高度仿真展现隧道内各要素运行情况,并植入符合实际的功能性指标,将运营管理程序标准化、应急救援方案三维可视化,用于隧道运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防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该技术已于2016年启动研发,按照巴陕公司设想,系统投入使用后将利用系统对隧道驾驶遇险急救知识进行普及,成熟后将产生重要的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节能灯具、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也被列入了巴陕公司的研发计划。该技术意在通过单灯布设、组合分段无极调节与洞内外环境、时段、车流量高度匹配,实现自动控制,取代传统机械分段调光、人为调光模式,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初步估计,系统投用后可节省用电30%。

  考虑到国内司乘人员对隧道内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关注,建设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充分吸取国内超特长隧道的建设经验,提出长洞变短洞施工设想,将米仓山超特长隧道分为4段,分别布置洞身装饰方案,减少司乘人员行车时的疲劳感。

  防眩晕板、转子护栏等,也已应用于巴陕高速,这些自主研发的“小心思”,基于多重防护的原理,可有效保障高速行车的安全问题。目前,巴陕公司的多项自主创新发明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工匠精神”在米仓山隧道闪耀

  巴陕高速的建成通车,打通米仓山隧道是关键环节。数据佐证:5年时间,建成13.8公里,变2小时翻山为10分钟穿越。

  通车日,米仓山隧道的建设单位——四川路桥川交公司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1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

  米仓山隧道不仅要建成,更要成为精品——这是建设者定下的目标。在巴陕公司的指导下,在川交公司的努力下,米仓山隧道建成通车。

破难:创造了多个“第一”

  今年8月9日,米仓山隧道实现双向贯通。当天,从四川端往里掘进的四川路桥川交公司,创下了公路史上一个新纪录:独头掘进8公里。一张欢欣庆祝的照片成为网络“爆款”:建设者们笑逐颜开,轻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但建设极其不易。米仓山隧道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应力集中,岩爆频发。为有效“防御”岩爆,快速推进建设,建设者多方思考和试验,摸索出柔性防护网施工工艺,一举填补了国内外岩爆防护技术空白。

  去年11月,米仓山隧道仅剩2公里左右贯通时,遇到了高地应力情况下的脆性岩体破坏,岩爆、冲击地压、牵引式岩体破坏等多种极端情况同时出现,多位专家称“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情况”。建设一度陷入困境,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等专家被特邀前来“就诊”。在多方指导下,建设得以继续推进。

  岩爆,只是个案。米仓山隧道长达13.8公里,为西南第一、国内第二长。因复杂的自然环境、浩大的工程规模、超高的技术难度、艰苦的施工条件等多重因素,隧道建设充满艰辛。可以说,米仓山隧道建设史,就是一本攻坚克难史。

  建设者迎难而上。公路隧道独头掘进长、通风困难,为此公司和西南交大合作,针对隧道内实际制定了专门的通风方案;通风深大竖井及地下风机房施工难度大,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采用的竖井“SMD”工法,通过“单层模筑砼衬砌+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方式,安全保障高、作业速度快,仅用9个月时间就打通竖井,比常规工法提前了5个月;改装喷雾降尘炮车,当洞内烟尘到达一定浓度后,自动感应喷淋降尘;针对小型构件标准化开展重点试验及研发应用,如RPC电缆沟盖板、中央水沟移动台车预制……

  破难,创造了多个奇迹:在米仓山隧道,不仅有独头掘进长度第一,还有全国公路最高的通风竖井——高达460米、相当于135层楼高,以及全国规模最大的地下风机房———长160米、高14米,相当于3个标准游泳池。

  为确保建设,建设者们长年奋斗在一线,顾不上家人。

创新:锻造山岭隧道施工“川交品牌”

  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四川路桥川交公司形成了一套优秀的隧道管理模式,在地质差、工程难度大、隧道规模大、长度较长的山岭隧道施工中,可发挥巨大优势。

  川交公司总经理左孔海介绍,米仓山隧道是全长超过10公里的特长隧道,作业面多,施工组织复杂。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来参与建设,施工队伍经优选、人员经培训后,由项目集中管理,使用机具、设备等由项目集中提供,由此实现了对建设队伍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模块化,工程品质、进度可控,且节约成本,可确保施工快速推进。

  米仓山隧道还开创了数字化隧道管理施工的先例。建设期间,来到项目施工监控中心,可见技术人员手持对讲机,来回穿梭于数字化控制大屏前,工序、进度、能耗、材料等量化信息分类清晰地呈现在电子屏幕上,且动态滚动,技术管理人员可时时监测施工现场的工序、作业人数、工人位置以及作业时间,进行实时指挥。

  四川路桥川交公司米仓山隧道项目总工程师江俊杰说,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BIM等先进技术打造的全数字化隧道施工平台,视频系统与信息化管理上做到了全覆盖、全天候、分类别、有重点,可随时动态掌握作业区作业人数、风量、作业时间、含氧量及有害气体分布等关键信息。在工序衔接、洞内设备远程启动、人员设备调配上抠细节,深入挖掘班组协调配合效率、设备节能运转空间,各班组手持终端提前知晓进洞时间、进洞事项,管理者可及时调配资源,远程控制设备,将洞外传统电话沟通方式变为洞内现场网络随时联络方式,最大限度提升效率、进度、节约施工成本。

  “品质、高效、健康、安全、环保、创新创造”,米仓山隧道充分诠释了品质工程的内在需求。依托该工程,四川路桥川交公司开发了数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锻造了山岭隧道施工“川交品牌”。

做精:品质工程推陈出新

  “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打造全国隧道施工一流品牌。”通车日,来到米仓山隧道,这样一条字幅引人注目。“经过米仓山隧道建设,证明了省属施工单位也能建好超长隧道。”四川路桥川交公司董事长王中林自信地说。

  信心,来源于底气。四川路桥集团诞生于四川,壮大于四川,在一次次攻克“蜀道难”中,成长为享誉全国的“交通铁军”。而川交公司是四川路桥集团旗下的核心子公司,专业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施工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成立近70年来,川交公司深耕善筑,精雕细琢,在崇山峻岭、江河沟谷间铸就了一座座优质工程:川九路CJ1合同段被交通运输部评为“示范样板工程”,并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广陕高速公路嘉陵江特大桥、丽攀高速金沙江特大桥等都为四川省内同期典型代表性桥梁工程,巴朗山隧道为同期亚洲最长的高海拔公路隧道工程。目前,川交公司正在攻克九绵隧道、汶马高速狮子坪隧道,其长度均超过13公里。

  创新是品质工程推陈出新的核心。早在2012年,川交公司就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致力于推动企业主导产业科技更新、推动基础建设科技攻关。近年来,公司又与四川省安全科学研究院等建立战略技术合作,与西南交大、重庆交大、长安大学等专业院校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力推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先后取得国家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省级工法36项。2017年,川交公司跻身四川省100强企业和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

  1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核准2018年度第八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名单的公告》,川交公司成功晋升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同时取得了公路行业设计甲级资质。特级资质是我国建筑业资质标准的最高级别,是衡量建筑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