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绿色新业态”:四川迎战绿色产业发展的“风口”阳帆 等

【来源: 四川日报 阳帆 等】【点击举报】

   

 

  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把好“入口”关,做大做强绿色经济增量。四川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聚集,在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设备制造上大有可为。

  绿色崛起,核心支撑在产业。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更好实现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把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转型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四川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如何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发展强势,如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迎战“风口”,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无疑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谋划。

  围绕这一话题,本期的“5人谈”邀请相关人士聚焦“绿色新业态”,共话发展新思路。

  政策先行 加快培育

  四川大学国际商务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蒋国庆:

  绿色产业发展政府还需开“绿灯”

  □本报记者 阳帆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作为,才能让绿色产业迎风起飞?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大学国际商务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蒋国庆。

  记者:四川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哪些优势?

  蒋国庆:首先,四川是农业大省,通过实施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拓绿色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生态环保的绿色农业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其次,四川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聚集,在人才、科研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四川在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设备制造上大有可为。再次,我省在推进工业强省的战略中,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向低耗能要效率,将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作为支撑未来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为我省发展绿色产业打下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记者: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政府应该加大哪些方面的扶持力度?

  蒋国庆: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要在政策、法规等方面先行,特别要在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开“绿灯”。

  金融方面,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依然是融资难问题。政府可以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通过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吸引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到绿色产业中来,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财税方面,企业在转化过渡期间可能面临产能下降、利益受损的问题,政府应适当地给予减免税收的考虑。同时,鼓励绿色产业发展,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

  同时,还要在项目立项审批、企业建设用地成本、市场准入制度、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此外,还应该加大培训力度,包括对企业发展观念、技术升级改造、行业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培训和企业员工在新技术使用上的培训。

  优化调整 产业结构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

  “加减”并举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本报记者 朱雪黎

  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新有看来,一手在经济新增量上做“加法”,一手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加减”并举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构建适应绿色发展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

  记者: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您怎么看?

  陈新有: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事实上,四川早已践行。2013年以来,四川始终坚持宁可每年牺牲1个百分点的工业增速,也毫不动摇推动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市场。2013-2016年,全省累计淘汰1488户企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减少不合理用能1145万吨标准煤,有力助推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和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先进产能发展空间,四川力度只增不减。上半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36%。

  记者:“加法”又该如何做?

  陈新有:要把好“入口”关,做大做强绿色经济增量。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页岩气、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等高端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等。

  发挥市场牵引和装备制造优势,上半年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达430亿元,同比增长23%。

  向存量要增量。通过技改工程引导企业提质增效,去年全省技改投资达6012.8亿元,增长13.1%,总量继续保持西部首位。今年,技改投资要力争突破6500亿元。

  记者: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下一步将怎么做?

  陈新有:深入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首先是要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按节点强力推进。

  其次,将继续狠抓淘汰落后产能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推动一批不符合产业、能耗、环保等政策或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

  此外,我们还在全省启动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扎实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示范,推进一批绿色园区(工厂)建设,探索不同行业绿色制造模式和经验做法,提升全省绿色制造总体水平。以环境治理为契机,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力争全年突破1000亿元。

  严守底线 依规开发

  省旅游发展委主任傅勇林:

  坚决杜绝破坏环境的旅游开发

  □本报记者 朱丽

  四川作为全国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发展和保护矛盾突出。旅游业如何加强生态环保工作,走绿色发展道路?记者采访了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傅勇林。

  记者:四川有些地方的旅游项目是在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建设的,将采取什么措施?

  傅勇林:近年来,随着各地旅游投资热的兴起,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在自然保护区等保护类型区域内开发旅游项目的现象。据统计,目前全省有37个自然保护区内涉嫌违规违法开展旅游活动。

  对于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违法开展的旅游开发及其他建设项目,必须立即停止建设或停止使用,限期拆除并恢复生态。在实验区内未批先建或批建不符的,要责令立即停建或停止使用,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后,交职能部门组织专家科学评估后,或用作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设施,或恢复原状。对自然保护区批准以前就存在的旅游项目,可给予补偿,后搬出核心区和缓冲区,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外的需要及时补足手续。

  今后我省凡是涉及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等保护导向型的旅游资源申报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单位须提供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创建的批复意见和省级或市州环保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保创建合法合规。

  总之,旅游部门要严格落实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记者:对于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间如何进行平衡?

  傅勇林:保护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科普教育,适度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但是开发体量和程度要严格受到管控,要配套必要的环保设施、设备,严防污染破坏,严格控制环境容量,避免超载。

  旅游规划要合理布局旅游基础设施、生态保护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在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严禁未批先建、不经环评和批建不符等行为,坚决杜绝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和破坏资源环境的开发行为。

  扩大外延 融合发展

  攀枝花市东区区委书记罗军:

  构建全方位康养产业体系

  □本报记者 陈君 王代强

  近年来,攀枝花市东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了康养产业等绿色新业态。东区区委书记罗军表示,东区将通过“美丽城区行动”和依托大企业、大城市的比较优势,抓好工业产业升级换代,打造康养服务业供给体系。

  记者:东区如何用绿色装点城区?

  罗军:当前,东区正在执行“美丽城区行动”计划,“三管齐下”把城市建设得更美丽。一是通过“堡坎披彩、城市绿道提升、花园行动”等三大行动,动员全区各单位、街道、社区、小区、居民等力量,植绿建绿,打造美化生态环境。二是关停整治一批“散、小、乱、污”企业,管住城市排污,优化大气、水、土壤的质量。三是通过一系列后续监管措施,让这些绿色成果得到保持。

  记者:在为城市披上“绿色外衣”的同时,东区如何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绿色动力”?

  罗军:用绿色装点美丽城区,就是在为康养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退二进三”,大力推进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为康养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机遇。

  工业需要优化升级,朝着“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目标前进,路径之一就是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一方面,我们依托企业资源优势,抓好工业产业升级换代,引入康养理念发展工业,为康养事业服务,让钛杯子、钛筷子、钛茶壶等健康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我们依托绿色城市抓康养,打造康养服务业供给体系。

  在此基础之上,东区大力发展“康养+农业”“康养+医疗”“康养+旅游”“康养+运动”等融合业态,构建全方位、示范性康养产业体系。

  整合资源 迎战风口

  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邓翔:

  环保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本报记者 寇敏芳

  近年来,环保板块迎来一系列政策红利,催生出巨大市场。四川企业如何分一杯羹?记者采访了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邓翔。

  记者:四川的环保企业正面临哪些机遇?

  邓翔: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环保产业作为既有投资属性、又兼具民生效应的行业,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公司的发展数据也在证明着这一点,2016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117.47%。

  记者:在环保治理领域,川企普遍起步较晚。本地环保企业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性?

  邓翔:迎战环保产业发展的风口,从天翔近年来的发展来看,首先是主动“走出去”,立足四川、面向全球。比如我们与北美最大的污泥处理设备和工艺提供商合作,增强了我们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能力,实现了“弯道超车”。

  第二个经验是,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环保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保领域投资政策红利的有利环境,紧紧围绕环保产业这个中心,努力开拓市场,转变业务模式。

  此外,作为环保企业,应该在创新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上下功夫。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