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巴州】万象“耕”新不负春 绘就一年好“丰”景

【来源: 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许丹 王灼华】【点击举报】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回暖,巴州区迎来了春耕播种的黄金时节,全区各地抢抓农时,积极投入大春生产的热潮中,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

  “点窝的时候要注意距离,每一行的距离要留够6寸左右,后面才方便种大豆……”在巴州区大和乡回龙村的种植地里,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当地村民送去技术和服务。在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村民们熟练地开窝、点种、覆膜,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种子精准落入地膜覆盖的温床,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这些薄膜、肥料、种子都是政府提供的,还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我相信今年的收成肯定会更好。”回龙村村民王明通笑着说,“今年我种了五六亩玉米,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有信心收获七八千斤玉米。”

  春耕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大和乡提前谋划、狠抓落实,确保农户粮食“种下去、管得好、收得上”,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现阶段是玉米种植的关键时期,我们每天都会派6名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确保大春丰收。”大和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晓燕介绍。

  据了解,大和乡今年预计播种粮食作物2.8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5000余亩,包括高产高效种植示范片500余亩。截至目前,已完成玉米种植3000余亩,预计在3月底全面完成。

  在巴州区化成镇奎星楼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又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20余名村民在梯田里有序地播种玉米,旋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锄头与土地的清脆碰撞声应和着旋耕机的轰鸣,白色地膜如银链缠绕山腰,沉寂多年的山坡正重新焕发着生机。

  “这里以前全是撂荒地,田小坡陡,全靠自己肩挑背扛才能将物资运送上来。”村民杨春华回忆道,之前的奎星楼村山高坡陡,做农活非常不方便,大多数人放弃耕种选择外出务工。“现在,这里重新整理、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我们这些‘老把式’又有用武之地了。”说话间,她将玉米粒精准点进地窝里。

  粮食生产,关键在耕地。化成镇奎星楼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排水与灌溉工程等措施,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解决了过去田块分散、耕作不便的问题,让老百姓重新找回了种粮的信心和动力。“现在田块扩大了,更规整了,三轮车、旋耕机都能在地里运行,我们种庄稼也节省了人力。”村民王学军感叹道。

  为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奎星楼村还将成熟后的玉米进行统一回收、加工与销售,不仅解决了单个农户经营规模小、销路狭窄的难题,还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多方共赢。该村党总支书记吴军平介绍,村里今年种植玉米1020亩,大约在3月底全面种植结束。玉米成熟后,将统一回收进行酿酒,为老百姓解决销路问题。

  “全镇玉米播种进度已过半,1.4万公斤种子已精准落土。”化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殷学意介绍,春耕期间,化成镇还同步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农技员们带着“春耕服务包”走村入户,将测土配方、农机检修等多项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据了解,全区耕地面积66.08万余亩,其中,大春计划种植水稻26万亩,玉米20.5万亩。目前,玉米已全部下种,预计5月中旬完成大春播种工作,为全年粮食产量突破35万吨筑牢根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技术、新理念正孕育着丰收的新图景。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