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大茅坪镇红垭村贫困户李桂忠提心吊胆了十多年,现在终于可以搬进新居了。他家原来的5间土坯瓦房,处于地质滑坡地带,汶川地震后被鉴定为D级危房。
李桂忠的新居位于交通便利公路旁的大圆包中心村,这里共安置了81户317人,包括19户贫困户73人。“两层楼房,厨房客厅卫生间齐备,还有4个卧室,外面还有一块小菜园,我感到十分满意。”李桂忠说,村里还规划了产业园区,以后生活不成问题。
巴州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旱涝灾害突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十三五”期间,全区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946户32441人,计划2016-2018年三年时间完成。在具体实施中,巴州区不仅满足于让贫困户有房子住,更是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思路,建设伊始就按照幸福美丽新村的标准,高起点、高水准打造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
贫困户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
在大圆包中心村,每一个贫困户门口都挂着一张“异地搬迁明白卡”,上面贫困户基本情况、异地搬迁安置属性、搬迁政策享受情况一目了然,其中政策享受情况一栏,又包括旧房拆除复垦补助、购(建)房补助、农民自筹资金等项目。记者发现,无论是两人户还是3人户、4人户乃至于5人户、6人以上户,每户自筹资金部分都不超过1万元。
区扶贫移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凡在中心村(含小组团聚居点)、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实现安置的,人均补助1.2万元;搬迁农户拆除旧房并复垦、原宅基地由村集体收回后,人均补助1.3万元;在建设成本上,设置了“天花板”,即每平方米不超过1200元;在住房面积上,政策又有限制,即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这样一来农民自筹资金自然就降低了。
从“明白卡”公示的建筑成本来看,一套房从五六万元到十余万元不等。这主要靠政府给予的高额财政补助。
那么,高额的财政补助资金从哪里来?“我们着眼提高精准度和效益,创新财政资金整合方式,建立起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库,统筹资金使用。”区财政局负责人介绍,巴州区统筹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性长期贷款等项目,统筹解决了巴山新居建设资金来源。
守住政策红线,留足居住空间
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生产生活附属设施建设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由此巴州区规定建房面积(含附属设施)标准为:两人户不超过80平方米、3人户不超过100平方米、4人户不超过110平方米、5人户不超过125平方米、6人以上(含6人)户不超过150平方米,坚决防止造成住房空置等浪费现象发生。
“这是政策红线。”区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解释,“政策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防止一些地方把民生工程搞成形象工程,一味贪大求洋,反而给搬迁贫困户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不让贫困户因搬迁举债,区审计、监察部门严格把关,不容逾越政策红线。”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贫困户脱贫致富了,有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怎么办?巴州区区长杨波对此有很好的思考:“对有扩建需求的,实行双层设计,单层建设,预留一层续建空间,验收销号、稳定脱贫后可根据经济实力续建;对较多人口家庭住房,在单层基础上修建川东北民居‘人’字屋顶楼阁,补充储物空间,既经济实用又不超标;对较少人口家庭住房,按‘人’字型屋顶构造设计,只建一层、预留续建空间;对1-2人家庭住房,建设三合院、四合院等川东北民居,既节约用地面积,又降低建房成本。”
红垭村四组贫困户杨玉珍家有两口人,搬迁到大圆包中心村后,其新居面积只有50平方米,只建了一层,但从楼梯上到屋顶,则是一个同样50平方米的大平台,周围用栏杆围了起来。“现在我们可以随时上去乘凉,以后有条件了,就自己在上面加一层。”老人说。
异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结合
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出了“四好”要求,即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巴州区将异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紧密结合,对安置有搬迁贫困户的中心村、聚居点同样要求达到“四好”。
怎样才算是住上好房子呢?巴州区规定,在规划选址时要靠近景区、靠近园区、靠近产业基地,有地灾隐患的不选、纳入生态功能区的不选、无发展后劲的不选、基础难改善的不选、上学就医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
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有产业支撑。巴州区提出全区要依托小城镇、产业园区、重大工程、乡村旅游区统一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在中心村就近规划不低于500亩、小组团不低于200亩的产业发展用地,突出道地巴药、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等主导产业。
怎么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呢?杨波说:“普查梳理具有‘乡愁记忆’的古桥、古道、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家谱家训、地名由来、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这些遗产所承载的乡土习惯、习俗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形成‘乡愁记忆’品牌;我们还要将巴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忠勇节义、豪放包容’和巴中人‘朴实、吃苦、感恩’的品德,以及公平、正义等现代精神文明具象化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