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3月9日电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文化扶贫突出扶智、扶志、扶德,深挖巧植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打造“一村一韵”文化品牌,唱响文化扶贫曲,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自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巴州区化成镇白庙村广场周边的“新24孝图”。
一走进巴州区化成镇白庙村,矗立在广场周边的“新24孝图”吸引了眼球。正在广场活动的周大爷高兴的说,“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有图有字,一看就懂,过年的时候,我专门把全家带过来进行了学习,现在那些娃儿几乎一周一个电话问寒问暖。”还没说完,他就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孝”文化已成该村的一个自然宣教点和一张响亮的宣传名片,该村干部带我们参观了位于石梯顶部用青石打造的“百孝”浮雕墙,他说,这得益于区委宣传部实施的文化扶贫,下一步将继续围绕“一轴”“两环”“三带”突显孝、善、和谐主题,将白庙村打造成集孝德教育、敬老养老示范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孝文化示范村落。
花溪乡新庙村的农耕文化展示园。
来到花溪乡新庙村你根本不觉得这是农村,错落有致的青砖白瓦房掩映山间,四通八达的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这个村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发展新村文化、民俗文化、广场文化,配套建设了图书室、文化院坝、健身场所、农耕文化展示园。在“农耕文化展示园”,汇集了农耕、浇灌、收割脱粒、晾晒、捕捞等各式生产用具,并集中展示了部分新旧房子对比照。当问起为何建这样一个展示园时,该村支书何川呵呵一笑说,建立农耕文化展示园,不仅让更多的人见证一个“贫困村”到“四好村”的蝶变之路,回味传统的生活,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和乡村文明,更是留住我们思想的根、文化的根、精神的根。
大和乡界牌村的“博物馆”。
大和乡界牌村的“博物馆”颇有名气。村里的文化带头人李荣华,带我们参观了全区村级第一家“沙廻坪博物馆”。这是青花瓷,这是古钱币,这是医学古籍、簇谱、光绪黄氏意旨薄……共收藏品1000多件,一间展示“传统耕读”,以书籍、砚台、犁、耕具、量具、纺车、瓷器等为主,一间展示“巴人石刻”“革命岁月”,两间展厅面积约100多平方米。这里的镇馆之宝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刀。李荣华很自信的说,我们探索了“文化+产业+电商+农户”的模式,成立了芦笋专业合作社,种植芦笋500亩,开通了“优士农”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农民群众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
曾口镇石堡村绘有24节气的文化墙。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雨水稀稀润无声,田间送粪乘打紧;清明来植树,植树大益处;谷雨水稻插秧好火候,种瓜点豆种地蛋……这是手绘的24节气。”曾口镇石堡村干部介绍,这道文化墙,呈现了每个节气的农耕特点,不仅指导农事活动、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引导了群众文明素质提升。
“根据各村特点,我们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整理编辑了村情村史,建立了晏阳初讲堂,评选了各类先进典型人物,成立了群众文化队伍,组建了农民理事会,互助、诚信、敬业、孝敬等文明之风深入人心,一村一韵独特文化元素展示着传统美德、文明新风,俨然成为整个乡村文明之风的有力助推剂。”区委宣传部相关人员表示,继续以文化扶贫为统揽,实施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多维立体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特色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我区树立文化自信,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引领社会新风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