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拧开厨房的水龙头,清冽冽的自来水便喷涌而出,流进水缸里。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81岁老人杨金方接起一瓢水,咕嘟咕嘟下了喉咙,一直甜到心里。从上世纪70年代漫山遍野到处找水吃,到80年代自己钻井吃水,再到现在用上了自来水,吃水“三级跳”让这位老人感慨万千:“还是党的政策好哇!”
"第一级跳"
从吃露天水到找清泉水
昆山村地处偏远,是典型的旱山村。在杨金方老人记忆深处,村民世代饱受缺水之苦。在他小时候,祖辈父辈吃的都是露天水。所谓露天水,就是不论是水源地还是水流经过的地方都没有封闭,完全敞开裸露在外,这样的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水源少,村民家中都有用于背水或挑水的木水桶。
“吃个水难啊。”成年后的杨金方成了家里背水的主力,每天背水的任务就落到了他身上。雨水充沛的时候还好些,背水的路程不会太远,最怕干旱,要吃上一口水,全家人不得不四处探水、找水、背水,甚至打着火把通夜往返数十公里等水,有时等个通宵才能背回一桶水。
“一盆水,洗了菜,然后洗脸,仍然舍不得倒,还要留着晚上洗脚,水稀罕得跟金子一样。”老人说,那时候村民卫生习惯差,很少洗头洗澡,不是懒,根本原因在于吃水难、用水难。
“山泉水是从山体里渗透出来的,干净很多。”村民意识到露天水毕竟不卫生,后来,干脆背着水桶到处找山泉水。杨金方说,有时村民为争一盆山泉水还发生争吵。
“第二级跳”
从到处找水吃到地下小水井
昆山村村民吃水第一次发生大改变是在1976年。那一年,村里大兴水利,建杨家湾水库和黄家坪堰塘。正值壮年的杨金方也加入了建设队伍。
“那时候干劲足啊,也不知道累,想的是快点把水库建好,吃水用水就不缺了。”杨金方回忆,当时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几乎所有村民都参与到水库和堰塘的建设中。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可蓄水十万方的杨家湾水库和黄家坪堰塘终于建成了,村民的饮用水也得到了改善。天晴下雨,再也不怕缺水了。
水资源一丰富,村民就有了想法。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为了就近取水,村里兴起了压水井,杨金方也在自己住房旁边打了一口小水井。
自从打了小水井,虽然能就近取水,再也不吃露天水或者找山泉水,但小水井也有缺陷,晴天还好些,尤其是雨季,抽上来的水水质发黄,有时还含泥沙,有股泥土味,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才能使用,饮水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第三级跳”
从地下小水井到自来水进家
“现在这个水啊,干净卫生,干旱也不缺,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就哗哗流出来了。”如今,杨金方足不出户就用上干净的自来水。
村民吃水的第二次重大改变是在2017年,在脱贫攻坚春风的吹拂下,村民们住房条件改善的同时,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017年,一根供水管网从清江场镇铺到了昆山村,然后分散下户。2018年,昆山村10个社就有7个社实现了集中供水,杨金方家也通上了自来水。尽管现在不缺水了,但这位老人仍然保持着节约用水的习惯:“水质是通过相关部门检测了的,完全达标,现在吃的水这么好,更不能浪费。”
昆山村村主任谢国辉介绍,昆山村另外三个社,因为海拔高,集中供水上不去,为此,相关部门在这三个社设立了分散供水工程。现在,全村自来水覆盖率80%以上,分散供水全覆盖,全村1600多名村民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