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葡萄熟了 日子甜了

——巴州区擂鼓村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来源: 巴中日报 杨佳】【点击举报】

  巴州区东城街道办事处擂鼓村

  过去:基础设施差,道路不通,无主导产业

  现在:有了葡萄产业,村民入股合作社年底享受分红

  初夏,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巴州区东城街道办事处擂鼓村的葡萄园里,园区负责人苟兴兵正仔细查看葡萄长势。“最近两天已经有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了,园区里的葡萄还要一周左右才能成熟,并对外开放。”

  擂鼓村位于巴城城南郊区,从城区驾车出发半小时便能到达。过去,由于基础设施差,道路不通,村民养猪都不敢养太肥,不然运不出去半路就死了。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擂鼓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了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共同致富,2016年,村两委通过“支部+专合社+农户”的模式,成立巴州区擂鼓村青龙坡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葡萄发展集体经济。

  “由于缺乏种植特色水果的经验,村两委组织村民到眉山考察学习当地水果种植管护技术,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定时到擂鼓村进行技术指导。”村支书李伟说。

  有了技术保障,说干就干。2016年3月,几辆装满葡萄苗的货车驶入擂鼓村,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全部移栽到擂鼓村的土地上,自此擂鼓村的产业发展种下了希望。同时,鼓励全村20户贫困户以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合作社,年底享受分红,实现抱团发展。

  经过一年的精心管护,2017年7月葡萄园迎来初投产,产量达3万余斤,全部被前来体验采摘的市民、游客“消化”完了,收入达40余万元。

  “每年都可以有上千元的分红,而且自己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说起入股村里的合作社后,贫困户虎翠英高兴得合不拢嘴。

  今年70多岁的苟明忠,由于老伴儿身体不好,需长期就医,一家人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通过常年在园区务工,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的收入。李伟说,合作社常年带动10余名村民长期在园区务工。“葡萄挂果时,需要小心呵护,既不能暴晒也不能淋雨。”谈起葡萄种植管护技术,苟兴兵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苟兴兵跟着技术人员掌握了不少葡萄种植管护技术,成了当地种植水果的土专家。据他介绍,目前擂鼓村葡萄园的种植面积达60余亩,有美人指、醉金香、阳光玫瑰等早、中、晚8个品种,采摘期可以从7月持续到10月。整个园区搭建了避雨棚,并采用不套袋、无公害的种植管护技术,种出的葡萄香甜可口、汁多饱满,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青睐,吸引了不少的回头客。

  “今年葡萄挂果好,预计产量达6万余斤。”李伟说,由于擂鼓村处于城郊结合部,又紧邻南龛山景区,到葡萄成熟时期,早、晚不少散步的市民都会转到葡萄园采摘一大袋葡萄回家品尝,根本不愁销路。

  除了葡萄园,擂鼓村还发展了50余亩的黄金梨,年产量达4万余斤,可常年带动20余名村民到园区务工。“下一步,村里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李伟说。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